“為什麽我眼睛裏經常有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這首著名的詩,從它誕生的那壹天起,就仿佛長了翅膀,飛進了千千數百萬讀者的心裏,猛烈地撞擊著他們的心靈,震撼著他們的感情。讀過這首詩的人都被詩人真摯深厚的感情所感染。像詩人壹樣,他們眼裏含著淚水...
這首詩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震驚了詩壇。
這首詩寫於1938年的武漢。
這時,詩人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無論是社會動蕩、民族危機還是人民苦難,詩人都已經或正在受到強烈的震撼。而這壹切都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壹直在關心和思考這片土地的詩人,對這片土地的理解更深,感情更濃。詩人出生在金華農村,從小就對南方的土地有著血肉之情。隨後,隨著生活的風風雨雨,詩人去過上海、常州、山西、陜西,被北方的土地深深打動。詩人作為壹個時代的歌者,應該如何看待這片承載和養育自己的土地,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這片正燃燒著抗戰烽火的土地?詩人再也抑制不住內心如火如荼的情感,他想表達他對這片土地強烈的愛...
這種強烈的情感濃縮成了《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
從這首詩的題目來看,詩人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堅定而毫不含糊地突出“愛”字。而詩人又是如何寫出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讀這首詩使我們愛上了它。
這位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已經在他的許多詩歌中表達出來了。然而,這首詩如此集中,如此強烈,如此鼓舞人心,實屬罕見。
對土地的感情怎麽樣?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的自白。詩人用壹種“直接”的抒情方式表達了他對土地的感情。像“誓”壹樣嚴肅,像“血”壹樣莊嚴。
詩人把自己比作壹只鳥:
“如果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片土地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這條悲傷和憤慨的河流總是洶湧澎湃,/這憤怒的風沒完沒了地吹著,/還有來自森林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就死了,/連羽毛都爛在地裏了。”
我是壹只鳥,我想歌唱到死。妳在為誰唱歌?詩人用四句象征性的詩句概括了“我”的使命。這四首詩沒有具體的參照物,但用更生動、更寬泛的泛指,拓展和深化了這壹使命的內涵。詩人深愛的這片土地正在經歷壹場偉大的歷史鬥爭和巨大的變革。在這片土地上,不再是壹潭死水,也不只是荒涼和苦難。人民在崛起,民族在覺醒,“無比溫柔的黎明”就在眼前...作為壹只鳥,詩人將為這個偉大的時代歌唱!
詩人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視死如歸。“——後來我死了,/連羽毛都爛在地裏了。”這句話讓他的決心變得尖銳,也讓詩人與土地的關系變得透徹。當我死的時候,我的肉、骨、血將被埋在土地裏,我的羽毛將在土地裏腐爛,也就是說,我的壹切都將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
至此,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那句“連羽毛都爛在地裏”足以撼動人心。然而,詩人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用最後兩句話再次震撼了讀者:
“為什麽我眼睛裏經常有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這兩句話簡單明了,卻有著驚天動地的力量。因為這些“眼淚”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千言萬語,不用多說,壹切都包含在這個“淚”裏。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詩人是如何出色地把握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出色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什麽是好詩?這種問題經常在讀者的腦海裏打轉。的確,這麽簡單的問題往往很難回答。但是,好詩終究是好詩,有公認的道理。
簡單來說,壹首能看懂的詩,不壹定不好,不壹定直白,也不壹定無味。看不懂的詩不壹定好,也不壹定深刻。要看詩人寫了什麽,怎麽寫的。艾青曾經說過:“壹首詩好不好,不能用能不能理解來衡量;
也不能把理解的程度作為衡量作品價值的標準。"
《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不難理解,意思很明確。而這首詩如此傑出,影響如此之大。這清楚地說明,能不能創作出壹首意義明確的詩,取決於詩人的藝術實力。
《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是武漢詩人的代表作。這首詩和《北方》以及其他詩歌壹起,標誌著詩人的又壹個豐收期。在詩人的創作道路上,這壹時期的詩歌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從這首詩的標題可以明顯看出,詩人的意圖是堅定而毫不含糊地突出“愛”字。而詩人又是如何寫出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讀這首詩使我們愛上了它。
這位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已經在他的許多詩歌中表達出來了。然而,這首詩如此集中,如此強烈,如此鼓舞人心,實屬罕見。
對土地的感情怎麽樣?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的自白。詩人用壹種“直接”的抒情方式表達了他對土地的感情。像“誓”壹樣嚴肅,像“血”壹樣莊嚴。
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以高昂的愛國熱情,共擔國難,投身於偉大的反侵略鬥爭。他拿起壹支筆,寫了許多優美的詩,其中之壹就是《我愛這片土地》。寫於抗戰初期,是通過土地激發詩人情感的傑作。
簡單的意象凝聚著濃濃的愛意:意象即意境。“土地”和“太陽”是艾青詩歌中的兩個主要意象。“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的多災多難的祖國。因此,“土地”意象體現了艾青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沈的愛,對民族危機和人民疾苦的深切憂慮。從詩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這壹點,比如“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常含著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這兩首真實而樸實的詩道出了詩人心中永恒的“土地”情結。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艾青的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世界。
第三條對於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來說,恐怕沒有人不知道艾青的名字;
對於熟悉艾青詩歌的讀者來說,恐怕沒有人會不記得艾青詩歌中的名句:“我為什麽常常熱淚盈眶?/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讀著這兩首詩,我想起了這首詩的開頭:“如果我是壹只鳥”,自然而然地杜鵑泣血的形象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悲憤的聲音就會在我們耳邊響起。
《我愛這片土地》是艾青寫於1938年秋的壹首短詩,卻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展現詩人獨特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壹。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抗日戰爭初期。祖國的半壁河山倒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淪陷區的人民被迫流亡,饑寒交迫,掙紮至死。面對這樣的國難,詩人艾青悲憤交加。就在侵華日軍剛剛把邪惡的魔爪伸向中國華北的時候,他悲傷地唱道:“雪落在了中國的土地上,/寒氣在阻擋中國……”(《雪已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以詩人顫抖的心感受到了北國大地的沈重苦難:“北國悲哀/。然而,詩人艾青並沒有讓自己的感情僅僅停留在難以抑制的痛苦中的悲慟哀歌。他壹方面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另壹方面又把自己深深的悲痛化為對祖國和人民不變的忠誠。在《北》中,他寫道:“吹在我臉上的風沙/吹到我骨子裏的冷風/從未詛咒過我”,“它遼闊而單薄。”在這首《我愛這片土地》中,他再次把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寄托在對“土地”的熱愛上,表達了壹個中國詩人在國難面前始終不渝的童心。因此,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句話,卻既傳達了時代的特征和民族的疾苦,又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個性,成為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壹。
“鳥”意象的深層意蘊
將詩人的歌聲與鳥兒的歌聲相比較,總的來說,詩人熱情歡快的歌聲,就像鳥兒歡快的歌聲壹樣,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詩人只有滿懷深情,才會像喜鵲畫眉壹樣,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溫暖深情。但在這首詩裏,詩人的唱腔不同於歡快高亢的唱腔,而是帶著時代的沈重:“如果我是壹只鳥,/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脫口而出的這兩行詩,直接表達了他為祖國歌唱的真摯情感。當然,它們表現了詩人用詩歌歌唱的溫暖情懷,但更值得註意的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為什麽是“用嘶啞的喉嚨唱歌”?這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的表達。由於劇痛,他的喉嚨會沙啞。所以,在詩的開頭,就已經為全詩營造了壹種悲傷的基調和沈重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埋藏在詩人內心的巨大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