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廖。
秋聲賦 作者: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譯文 歐陽先生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他壹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
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麽聲音?妳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麽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凈、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
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淒淒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
然而,壹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雕落花草,使樹木雕零的原因,便是壹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誌。
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
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
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
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壹定會消耗他的精氣。
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發(壯年)變得鬢發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麽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壹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麽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沈沈睡去。
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
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沈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
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壹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2.歐陽修的《秋聲賦》中描寫秋意的名句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廖。
秋聲賦
作者: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譯文
歐陽先生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他壹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麽聲音?妳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麽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凈、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淒淒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壹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雕落花草,使樹木雕零的原因,便是壹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誌。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壹定會消耗他的精氣。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發(壯年)變得鬢發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麽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壹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麽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沈沈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沈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壹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3.歐陽修《秋聲賦》和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寫秋天的句子,還有賞《秋聲賦》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賞析: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栗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壹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壹點余威,就會使繁茂蓊郁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雕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故都的秋》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麽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壹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賞析:作者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圖:秋蟬的殘聲。在南國,蟬遠離人類,而在北國,蟬與人竟這樣地緊密關聯,難怪自古以來蟬就是文人墨客的詠嘆之物,他們或者借以抒情,或者用以明誌。“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被武則天迫害,落魄沈淪之後,以蟬自喻,高風亮節盡現其中。“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隱居輞川的王維用來抒發清閑悠然的心境。郁達夫的人生與王維、駱賓王有著相似之處,聽到故都的蟬鳴,恐怕也難免有同類的悲涼傷感吧。
《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賞析: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壹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範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裏,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壹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範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壹高壹低,壹俯壹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壹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4.歐陽修的《秋聲賦》有哪些名句秋聲賦(北宋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 “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簡註與簡介 悚(sǒng)然:驚懼. 鏦(cōng):金屬相擊聲. (lì)冽:寒冷.砭(biān):剌.黟(yī):黑.戕(qiāng):殺害. 此賦作於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沈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描繪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蕭條景象,借景抒寫了對人事憂勞和與秋關聯的音聲情象的悲感,但最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卻轉喻禍根在人.全篇語言流暢、聲情並茂,不愧為佳作. 譯文: 歐陽先生我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壹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聲,忽然變得洶湧澎湃,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好像金屬相互撞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麽聲音?妳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什麽而來呢(它怎麽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調淒淒慘淡,煙靄飄散,雲氣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淒淒切切,時而呼嘯激昂.秋風未起時,綠草彼此爭盛,豐美繁茂;樹木蔥蘢青翠,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壹旦秋風吹過,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雕零的,便是壹種肅殺之氣的余烈.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征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誌.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須發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麽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壹時的榮盛呢?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麽多磨難,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沈沈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賞析壹: 文章用第壹人稱的筆法來寫.壹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壹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壹種悲涼氣氛.“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倏然而聽之.”作者正在秋夜專心致誌地讀書,忽聽壹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作者驚訝於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湧,又似狂風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軍隊,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如出視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裏,作者的“悚然”與童。
5.歐陽修 的《秋聲賦》 中,“無聲之秋”的含義裏面寫了,無聲之秋 嗎沒有 呀 --------------------------- 秋 聲 賦
歐陽修
歐陽子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壹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6.人們稱譽歐陽修的《秋聲賦》寫秋有新意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布局,文勢壹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淒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後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後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雖仕途已入順境,但長期的政治鬥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復雜,逐漸淡於名利。此文借賦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這壹立意,抒發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郁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