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心誌》是北宋文學家蘇洵的《權術》之壹。本文分段論述用兵之法,分為八個方面:治心、尊義、修士、智愚、預敵、審時度勢、出奇制勝、守勢,以治心為核心,故標題為“心”。其中包含了壹些樸素的辯證觀點,但也有“欲壑難填”、“士欲愚癡”等封建政治手法。整個段落清晰有序。
原文
為了教導真理,我們應該先治療內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眨,而後能控其利而治其敵。
每個士兵都是正義的;不義就不要動。不動就不知所措,總有壹天會不知所措。義夫可怒書生,義怒書生可怒百戰。
每壹種戰鬥方式,不戰養財,戰養力,不僅養靈,更養心。我要表示我的遺憾,嚴厲申斥耕者,使他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富而優,故養其力;小勝急,小挫益,養其氣;用人不為所欲為,所以養心。所以讀書人往往存其氣,有其欲。無盡的憤怒導致過度的勇氣,無盡的欲望導致過度的貪婪。所以,雖與天下為和,士不倦於用兵,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心,首戰必勝,所以不能用。
要智慧的都是嚴格的,要愚蠢的都是愚蠢的。智不可測,嚴不可犯。所以,壹切讀書人都是奉自己之命,丈夫也不傻。老公只有傻子,然後才能陪他壹起死。
兵無論何時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方能動於危難。鄧艾出兵蜀不關劉禪的事,百萬大軍可以坐以待斃,他自然是被侮辱感動了。所以古聖先賢能以兵嘗敵,以敵嘗己,故能定何時去。
每壹個高手的方式,知道原因然後就可以去調兵,知道情況然後就可以加兵,然後就可以打仗了。知理不屈,知情不抑郁,知節不窮。看到小利益就不要動,不要回避小麻煩,小利益小麻煩還不足以羞辱我的技術,然後我老公就和意大利鬧大了。壹個只靠修煉技能來愛自己的老公,天下無敵。所以,忍耐可以支撐壹百個勇敢,沈默可以駕馭壹百個舉動。
兵有長短,敵我也是壹體。敢問:“我的長處,我出了就用,他不會跟我學校;我缺的,我補上,他會比我的角強。我能怎麽做呢?"曰:"我矮,我抗且暴,以致我疑;“我的長處,我在陰中培育它們,並使它們落入其中。這也是長度的技巧。”
善用兵者,使兵無所顧,恃之。不在乎,就知道死不夠;如果妳有所依靠,妳就不會知道妳會失敗。當統治者是老虎,他就吼叫著出擊;赤手空拳遇到蜥蜴,會色變氣餒,人的感情也是。如果妳知道這些,妳就能做到。如果他光著頭使劍,吳霍也不敢逼他;如果妳穿著盔甲,按照士兵的樣子睡覺,這個男孩就會被用弓打死。所以善用兵者,形固。如果壹個丈夫能在形式上很堅實,他會更有力量。
給…作註解
心機:心機,心機。這裏是會略的意思。操作,方法。
治心:指訓練軍人的勇氣、意誌和吃苦精神。治療,研究。這裏指的是運動。
麋鹿:麋鹿,鹿的壹種。
g:對不起,這是突然出現的意思。
余佐:從側面。左邊,周圍,附近。
瞬間:眨眼。
然後:這是唯壹的辦法。
控制利益:控制利益和損失。控制,控制和掌握。
對待敵人:對付敵人。治療,處理,治療。
士兵:軍事,戰爭。
尚義:崇尚正義。論,傳“尚”,惜尚。
利益:原文選的是“利益”,“四部曲”賈沒有“利益”二字。
改天:未來的某壹天。
衡量標準:安置。
怒獅:激勵士兵。憤怒,作為壹個動詞,激發。
百戰:多戰。
增加其財富:積累軍事物資。籌集和保存。錢和材料。
真心奉勸(fēng suì):認真做好報警工作。烽火、烽火、烽煙是古代邊防報的兩個信號。白天報的煙叫“哨”,晚上報的火叫“烽火”,引申為邊防警察。
Hòu:嚴格做好值班觀察工作。排外,壹種古代用來觀察敵情的土堡,這裏指的是偵察和等待瞭望。我也寫“侯”。
獎賞:用來指用酒、食物或財物來款待士兵。
悠悠:悠閑自得的樣子。
挫敗感:挫敗感,這裏指的是輸掉戰鬥。
李:“鼓勵”,鼓勵和激勵。
“用人”:用人的時候不要壹下子滿足他們所有的欲望。隨心所欲,有所求,有所追求,就是欲望,欲望。
貪婪:渴望實現未實現的願望。
合並世界:吞並世界。合並,合並,合並。
厭倦:我討厭戰鬥。
黃帝:傳說中中國中原各民族的祖先。相傳他屢戰屢勝,打敗炎帝和蚩尤,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差不多:過“懶”,懈怠。
聰明嚴謹:機智端莊。智慧,智慧。嚴厲而威嚴。
欲望:應該。
自律:委屈了自己。委員會,不公。
魏:和魏壹樣。只是因為,只是因為。
移動:攻擊,攻擊。
主:教練,頭。
將軍:將官。
在危險中行動:在危險的地方攻擊。風險,用作名詞。
鄧艾出兵蜀:靖遠四年(263年),三國時魏將鄧艾帶兵從壹條險峻的山路攻打。山高谷深,兵丁用繩子捆住。鄧艾自己用氈布裹住自己,滑下了山。把它綁在繩子上,然後放下。
劉禪:三國時蜀國的末代統治者,綽號阿逗,是劉備的兒子,在位時間為223年至263年。
坐而結之:意為極易捕捉。
p:指的是鄧艾。
固:本來。
侮辱:鄙視,鄙視。
翻譯
作為將軍的原則,首先要修心。只有泰山崩於我們眼前而不變色,麋鹿竄來竄去而不眨眼,才能控制利益因素,對付敵人。
軍方崇尚正義。如果不是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不是說壹舉壹動都是害人的,而是以後會發生處理不了的事情。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氣,用正義來激怒士氣,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戰鬥。
作戰措施大致如下:在戰爭尚未發生時,要積累財力;戰爭即將發生時,要培養戰鬥力;當戰爭開始時,我們應該培養士氣;戰爭打贏了,就要修心。精心設置警戒燈塔,嚴格認真巡邏邊境,讓農民無所顧忌,安心耕種。這是積累財源的方法。用豐富的食物、酒等東西安慰士兵,讓他們放松心情,保存體力。這才是培養戰鬥力的方法。要取得小的勝利,更迫切的是軍人的感受;受點小挫折,應該多鼓勵士兵,這是培養士氣的方法。用兵時要註意防止士兵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這是培養他們心智的方法。所以,軍人往往是積累了憤怒,但心裏有欲望,不能完全實現。如果憤怒沒有消除,就會有比贊美更多的勇氣,如果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會繼續追求,所以即使天下被吞並,士兵也不討厭戰鬥。這也是為什麽黃帝的軍隊經過70場戰鬥,從未懈怠。如果妳不培養自己的心智,士兵在打了壹場勝仗後就無法繼續戰鬥。
將軍要精明嚴明,士兵要愚昧無知。聰明不可捉摸,嚴厲不可冒犯,那麽士兵在都舍身服從命令的情況下,怎麽能不無知呢?只有士兵是愚蠢的,然後他們可以冒著生命危險。
壹般在出兵的時候,壹定要知敵之君,知敵之將,才能出兵危險之地。魏大將鄧艾領兵來伐。他從陰平胡同跋涉了700多裏,用繩子捆住士兵,從山上墜入深谷。如果不是蜀漢已故統治者劉禪昏庸無能,百萬大軍也可能坐以待斃,束手就擒。鄧艾壹直瞧不起劉禪,所以他派軍隊去危險的地方。所以古代壹個好的將軍可以用他的軍隊來試探敵人的強弱,同時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從而決定自己的行動方針。
做將軍的原則是:明事理再出兵,明事理再出兵,明事理再用兵。明白了道理就不會屈服,明白了情況就不會氣餒,懂得了適度就不會尷尬。看到小利益不要輕舉妄動,小禍不避。小利益小災難不值得羞辱我的技能,然後我才能應付大利益大災難。只有善於培養技能,愛惜自己軍隊的人,才是天下無敵的。所以隱忍可以抵擋各種勇氣,靜可以駕馭各種動作。
軍隊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管是敵人還是敵人。請問:我用我們的長處,敵人卻不與我競爭;我們的缺點,我藏起來了,但是敵人在試圖對抗我,我該怎麽辦?答:我故意暴露了我們的缺點,使敵人起了疑心,退卻了;我們的長處,我偷偷藏起來,讓敵人嗤之以鼻,自投羅網。這是靈活運用妳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於用兵的人,要讓士兵無所顧忌,而是依靠他們。軍人無所顧忌,知道犧牲並不可惜;如果妳有所依靠,妳就會知道妳不會失敗。手握壹尺長的鞭子,面對老虎,敢喊硬抽;當妳空手遇到壹只蜥蜴時,妳會變得蒼白,壹次又壹次地後退,這是人之常情。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帶兵。如果妳光著身子卻拿著劍,大力士吳火就不敢靠近;如果他戴著頭盔和盔甲,帶著武器睡覺,這孩子就敢低頭開槍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利用各種條件鞏固自己;能夠利用各種條件鞏固自己,是極其強大的。
做出贊賞的評論
“頭腦”這個詞有著復雜的含義。《管子》有壹章“心”,講的是以虛之論養心治國之道。蘇洵《心術》講的是將軍的心理修養,對待敵人的方式,思維和機動力的技巧。
文章首先論述“將軍”:“欲教將軍,先治其心”。治心是心理修養。在作者看來,將軍最重要的心理素質有兩點:壹是超人的冷靜,在重大事件面前不亂。“泰山崩於前,色不變”;二、極度的安靜可以有效排除壹切幹擾,“麋鹿在左邊茁壯成長,不眨眼。”如果能做到這壹點,就能把握得失,抵禦敵人。孫子對將領的修養包括“智、信、仁、勇、嚴”(《孫子兵法》),蘇洵也講智、嚴,屬於智力和道德修養,但他認為沈穩、寧靜的心理素質更重要。這就是“大將風度”。
其次,論“兵”:“凡兵皆義”。尚義就是主張正義,“非正義不動”,把正義作為軍事行動的準則。如果妳不是正義的,妳將“為勝利而取壹些東西,為失敗而避免壹些東西”(吉翔)。重義之論是有自性的,但蘇洵不是在重復廣化之論。他是義利統壹論者,認為“義利並用,天下在掌中”(《受益者義和論》)。他從利的目的出發提出了尊義的原則,因為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戰爭只能獲得壹時的利益,最終會走到“無所適從”的地步,這是很大的劣勢。如果妳按照正義行事,妳可以做得最好。因為“唯義能怒兵”,所以要以“義”激勵兵,“十能以義怒”,正義之帥,天下無敵。
再論《戰爭論》:“戰”有四種方式:“不戰養財,戰養力,不僅養靈,更養心”。四修論明顯帶有“譏笑時弊”的意味宋朝積貧積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下是重要原因:下層能“使耕者無所顧忌”,兵源冗多,補給差,用人“賞數加無功”(平衡論,審時度勢)。他提出的四養之法,正是:“我要表示感謝,嚴懲莊稼漢,好養其財,好遊之,好養其力;小勝急,小挫益,養其氣;用人不為所欲為,所以養心。這四個培養中最重要的是“養心”——培養和保持士兵積極的精神狀態和高昂的戰鬥意誌。“人不為所欲為”與管理最刺激、不斷刺激的理論不謀而合。不斷的刺激可以保持士氣,擁有“”,而適度的刺激往往可以導致“郁貪”,士兵會始終保持旺盛的鬥誌。"因此,他們雖然與世界統壹,但他們從不厭倦戰鬥."這就是黃帝打了七十戰,兵不血刃的原因(七十戰未必有出處)。反之,“不養心,首戰告捷。”軍人傲慢懶惰,“不可用。”
以上關於“將軍”、“士兵”、“戰爭”的討論,著眼於大的方面,是將軍之路、軍事之路、待戰之路。再來說說將軍、士兵、戰爭,說說戰時當將軍之道、戰時用兵之道、戰時思維之術。打仗的將軍要“智嚴”,讀書人要愚笨,這樣士兵才能委身服從命令,與將軍同生共死。蘇洵這種有智有愚的論調當然不好,但是要求士兵無條件服從和執行命令是有道理的。戰時用兵在於五識。要知敵,就要“知敵之主,知敵之將”,然後“與智者鬥而抱之,與愚者鬥而乘之”(法制)。“乘虛而入”就是抓住敵方將領的弱點,“臨危而動”以出奇制勝。三國時期,鄧艾從陰平路“攻陷蜀中”,越過蜀道天險,攻滅蜀。他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他看穿了後蜀統治者的“庸常”。能知敵者,可“去而定之”,與知心朋友切磋。在自己身上,要“知其理”、“知其情”、“知其節”。道理就是道理,形勢就是戰略形勢。要了解自己的情況,節指的是軍事指揮中應該掌握的法規,能正確確定作戰計劃,以節調兵。“知道原因後,就可以去調兵遣將了。”知其理而不屈,知其情而不抑郁,知其節而不窮。“知己知彼,知節是關鍵,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現。蘇洵認為,壹個知節的將軍,能夠做到“隱忍”、“清靜”,具有“泰山崩於前,色不變”的特點。麋鹿的心理素質是在左邊茁壯成長,目光不是瞬間的。在戰機到來之前,我們可以耐心勇敢,不動聲色地停下來,以免因小失大暴露作戰策略,以應付意大利的大災難。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就能在世界上所向披靡。
在《孫子兵法》中,文章提出兩點:壹是避實擊虛的辯證思維數,二是“有所依”與“以形鞏固”的辯證關系
“兵者各有長短”,大家都想利用長處避實就虛。但戰爭是雙方的事。“我的長處,如果用上了,會和我們學校不壹樣;”我缺什麽,我補什麽,他就會比我強。我能怎麽做呢?“兵中有奇,兵不詐。蘇洵認為,要用長避短,就要設短長之奇:“我短,我抗而暴,使之可疑;我的長處,我養之於陰,使之陷入其中。“蘇洵認為,短與長可以達到用長避短的目的。
“善用兵者”,必須使部隊“無所牽掛”、“有所依靠”,才能英勇作戰。壹切有利條件,如堅固的地形,武器的優勢,都是“依靠”的,依靠侍從可以加強鬥誌,鼓舞士氣。就像壹個人,“統治者打虎,尖叫著打;赤手空拳遇到蜥蜴,會因變色而氣餒。”靠它是勇敢的,靠它是膽怯的。“人之情也。”這是事情的壹個方面。如果妳認為妳有所依靠,妳將無法依靠它。這就好比壹個人,光著頭按劍,那麽吳霍就不敢逼他,而如果他穿著盔甲睡覺,那麽這個男孩就會彎弓殺了他。“善用兵者,應註重有利條件的精神作用,以振奮軍心,鞏固陣容。這就是“以形鞏固”,用有利的形勢鞏固自己,“綽綽有余。”這是蘇洵對用兵要“依”而不是只依的辯證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