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尾狐贊》
魏晉·郭璞
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翔見,出則銜書.作瑞周文,以標靈符.
2:《感寓》
明·朱誠泳
人中有佞人,讒言不可當.蜜口覆人國,簧言亂侯王.
賢愚任喉吻,君子歸雌黃.舐痔詎知恥,掇蜂終見傷.
綏綏九尾狐,媚惑迷四方.洋洋八風舞,斯文遂無光.
我嘗覽前古,聖言奚敢忘.為邦遠佞人,讒夫尤所防.
簡介:
九尾狐,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生物,來自於春秋戰國時代編纂的《山海經》《南山經》雲:“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當狐貍擁有九條尾巴之後,就會有不死之身。上古神話演義中九尾之狐是太平之瑞,漢代盛行符命思想,於是本為圖騰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號。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1.現實基礎:
狐在先秦時期曾被視為瑞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漸讓位於與兇惡形象、惡劣品質之象征、兇險之兆。與之密切相關,人類對狐的敬仰、認同之情與厭惡、恐懼之情,也彼消此長。
2.歷世演化:
山海經(周、秦、漢)
九尾狐和 玄狐、 白狐等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 圖騰信仰中。《 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又有是與西王母壹同出現的神獸,是祥瑞於子孫興旺的象征。解讀這些古老記載,九尾狐其實是位於東方或南方的青丘這個地方原始部族的圖騰物,《山海經》說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脅敵人、保護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說“食者不蠱”--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氣的侵害,這顯然是與九尾狐圖騰信仰相關的原始巫術,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