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作時常常要引經據典來為文章增光添彩,借古表達自己的情懷抒發胸意。用典有引用前人詩句和借用歷史故事兩種。下面我們壹起看看用典作用的答題格式!
用典答題格式
首先說用文中引用了的典故,點明典故出處。其次簡要說明典故的作用。最後分析運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用典的作用1、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2、抒情明誌、表明心跡
3、引發思考、添彩之筆
4、簡介精煉、內涵豐富
用典答題例子1、曹操《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 歸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原詩用周公姬旦輔佐年幼成王壹事, 說周公“壹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達了招賢納士、禮遇天下人才的誠心。
2、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暗含“孺子 牛”典故。 “孺子牛”壹詞出自《左傳》。相傳齊景公晚年寵愛幼子荼,荼又 名孺子。孺子撒嬌,要老父裝牛讓他牽著玩。景公應允,口銜繩,手著地,不停地學牛叫。齊景公年歲已老,壹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門牙壹顆。 於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廣泛流傳。魯迅用典充分表達了他甘做人民大眾的牛,抒寫了魯迅先生對人民大眾的忠誠和熱愛。
3、曹植《七步詩》之典: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寫《七步詩》 ,訴說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相煎太急之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