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浮橋的代表浮橋

浮橋的代表浮橋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的東門外,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它在韓江之上,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梁,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壹座啟閉式浮橋。

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壹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壹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象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 學名叫惠民橋,又稱東津橋、東河浮橋。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並束之以纜繩相聯而成,

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知軍洪邁所建,連接貢江的兩端,每天定時開啟,以便來往商船通行。贛州市三面環水,江面寬闊。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東河浮橋就成了現今贛州市的“國寶”級文物。近千年的浮橋成為贛州市人的驕傲。這座800多年的浮橋,昂首屹立在貢江邊,並與市內的古樸逶迤的古城墻、壯觀秀美的八境臺、雄偉沈重的湧金門壹道伴隨著贛江的濤聲,造福贛州人民,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成為贛州市壹道特有的風景線,被譽為贛州的壹絕。1577年某個葡萄牙人自中國回國後,對江西贛縣(即今贛州)浮橋倍加贊賞,說“全世界建築工人應數中國第壹”。讓人引以自豪的浮橋。她不愧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見證、歷史的縮影,更是古代勤勞的贛州人民智慧的象征。願它能繼續傳承古今、造福人類。 山東在1987年就有了第壹座黃河浮橋,發展到今天將近70座,在山東大約四五百公裏的黃河沿岸,平均每10公裏就有壹座浮橋。河南最早在與山東交接的濮陽市建設浮橋,此後山東人沿著黃河向上遊進軍,現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橋。同時,在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橋。

與傳統的浮橋不同,現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壹些船形的鋼鐵浮箱,浮箱叫承壓舟;並排的浮箱之間,由拳頭大小的螺栓相連接,方便行人和車輛通過。浮橋的承壓舟是由專門的造船廠生產的,幾十噸重的車輛過橋沒有問題。另外,每年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或預報花園口流量超過3000立方米/秒時,浮橋在兩個半小時之內就能拆除,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壹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陜甘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壹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壹名“浮橋”。至元豐七年(1084年)轉運判官謝仲規再修,斷舟以續梁道,改名“通濟”。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陳公與弟賀州同謀,樞密口公及僧文會助之,建石橋,長八十丈,翼以扶欄.郡乘邑誌均載其事。關此浮橋,名太守王十朋記之以詩,有“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明代朱襤也書記其略。如今,浮橋的兩端橋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間壹截橋身悵然面對正在拓寬的筍江新橋。伴隨著浮橋的斷塌,泉州名景之壹“筍江月色”再也無處尋覓,只有幾個殘留的橋孔,在秋風中顧影自憐。

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橋,又叫筍江橋,長200多米,橋墩15座。聽說以前每年中秋夜,乘船到江中,就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連在壹起的倒影;而筍江橋下,16個橋孔都倒映著壹輪皓月。 浮橋古時稱為“舟梁”。它用船舟來代替橋墩,故又有“舟橋”之稱,屬於臨時性橋梁。柳州地處柳江中遊,江水穿城而過,將市區分為南北兩岸,兩岸的交通都依靠舟楫橫渡。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年(1650年),南明晉王李國率兵至柳,為解決軍需過河的問題,曾搭浮橋於南門下。這是關於柳州浮橋最早的文字記載。

民國以來,柳江上還搭建過幾次浮橋,但全都命運多舛,它們不是被洪水沖垮,就是被強行拆除。直至解放後,1950年,柳州市政府撥款修建了壹座新浮橋,壹直使用到1968年柳江大橋通車後才被拆除。 40年來,柳江江面上的大橋層出不窮,而且壹座比壹座美觀、大氣,但是,在“老柳州”的心底,最美最親的還是浮橋。那是有生命的橋,它見證了柳州人的日常生活,它隨著柳州人的喜怒哀樂而蕩漾,是秀麗江面上壹道純美的風景。

如今,作為交通用途的浮橋已經不會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年輕人對浮橋相當陌生,就連老人們的記憶也開始變得模糊。然而可喜的是,作為休閑用途的觀賞浮橋現在出現在了柳江上,飛鵝路的車度碼頭、東堤路的濱江壹帶,新型的浮橋像彩帶壹樣漂在柳江上,令人賞心悅目,為魅力柳州又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現代浮橋應運而生。現代浮橋的主體稱為浮筒,是由高分子聚乙烯通過大型機械設備加工而成。浮橋的構造和老式浮橋類似,但是在特點和功能上有很大區別:

1、浮筒主體之間無縫連接,穩定性好。

2、浮筒表面花紋設計,防滑。

3、材料穩定性好,防腐蝕、防UV、抗沖擊性強等特點,適於常年置於室外水域中。

4、浮橋建成後無需保養維護。

5、現代浮橋主要功能不再是人們渡水的重要工具,更多的用於景區浮橋,觀光走廊等。 南宋·翁卷詩《泊舟龍遊》:未得橋開鎖,去舟難自由。渚禽飛入竹,山葉下隨流。忽見秋風喜,還成早歲愁。臥聞舟子說,明日到衢州。

這首詩記敘了行舟衢江夜泊龍遊的所見所感。首句提及的橋為浮橋,橫跨古鎮茶圩與今驛前村。浮橋中設有活動橋板,有船舶經過,需移開活動橋板,船過後,恢復原樣,以便行人通過浮橋。“未得橋開鎖”,估計是暮色降臨,為安全起見,不予放行。若是白天,貨船經過需交納厘金才能“開鎖”放行。夕陽下,各種水鳥掠過江面,飛入江邊竹林夜宿。第三句是倒裝,估計是刮起了東南風,有降雨的預兆,可以避免旱情了。末句中的舟子即船工,告訴詩人,明天可到達衢州。

1969年,就在原浮橋的位置,虎頭山大橋建成,從而讓延續千年功德無量的浮橋退出了歷史舞臺。緊接著,龍遊大橋落成,承載起大交通帶來的大流量。而上遊不遠的汀塘圩又建起了大橋,為依舊擁堵的公路分流。如今,隨著陸路交通的日益發達,水路漸漸顯得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