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觀打魚》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蒼江魚子清晨集,設網提綱萬魚急。
能者操舟疾若風,撐突波濤挺叉入。
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大魚傷損皆垂頭,屈強泥沙有時立。
東津觀魚已再來,主人罷鲙還傾杯。
日暮蛟龍改窟穴,山根鳣鮪隨雲雷。
幹戈兵革鬥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範成大
寶髻雙雙出綺叢。妝光梅影各春風。
收燈時候卻相逢。魚子箋中詞宛轉,
龍香撥上語玲瓏。明朝車馬莫西東。
《思平泉樹石雜詠壹十首·泛池舟》
年代: 唐 作者: 李德裕
桂舟蘭作枻,芬芳皆絕世。只可弄潺湲,焉能濟大川。
樹懸涼夜月,風散碧潭煙。未得同魚子,菱歌***扣舷。
《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種魚》
年代: 唐 作者: 皮日休
移土湖岸邊,壹半和魚子。池中得春雨,點點活如蟻。
壹月便翠鱗,終年必赪尾。借問兩綬人,誰知種魚利。
《倒次元韻》
年代: 唐 作者: 吳融
南陌來尋伴,東城去蔔鄰。生憎無賴客,死憶有情人。
似束腰支細,如描發彩勻。黃鸝裁帽貴,紫燕刻釵珍。
身近從淄右,家元接觀津。雨臺誰屬楚,花洞不知秦。
淚滴空床冷,妝濃滿鏡春。枕涼欹琥珀,簟潔展麒麟。
茂苑廊千步,昭陽扇九輪。陽城迷處笑,京兆畫時嚬。
魚子封箋短,蠅頭學字真。易判期已遠,難諱事還新。
艇子愁沖夜,驪駒怕拂晨。如何斷岐路,免得見行塵。
《次韻子瞻飲道者院池上》
年代: 宋 作者: 蘇轍
雨氣涼侵殿,河流滲入池。
黃粱淪魚子,白酒瀉鵝兒。
風細初生袖,塵清免汗眉。
郊行不易得,拂壁看題詩。
《鄭公家》
年代: 宋 作者: 戴敏
門墻多古意,耕釣作生涯。
菽米散魚子,蓮根拔虎牙。
弄孫時擲果,留客旋煎茶。
頗動詩人興,滿園蕎麥花。
2. 魚子開頭的詞語有哪些“魚”字開頭的詞語有:
1、魚貫而進:指象遊魚頭尾相接壹樣。形容連續行進。
2、魚沈鴈渺: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3、魚蛟蝦蟹:指各種各樣的水生動物,也指小人物。
4、魚目混雜:比喻各色各樣的人混在壹起,成分復雜,好壞難分。
5、魚遊沸鼎:魚在鍋裏遊。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
擴展資料:
魚,象形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魚”字從形體上可看出有魚吻、魚眼、魚身、魚鰭、魚鱗和尾巴,像魚的形狀,線條雖簡,但樣樣俱全。
在第壹期甲骨文裏“魚”已被簡化,只剩魚鰭。到了周代早期,在“伯魚簋”裏,“魚”又恢復了圖形文字的形體,且已較為繁化了。周代晚期,在“毛公鼎”上的“魚”字,還是走上簡化的道路。秦代統壹文字,“書同文”後,小篆中的“魚”字的字形,頭尾都已失形,身與鰭合二為壹。
隸變後,隸書的“魚”字形體發生很大變化,魚鰭省略了,魚體魚鱗變為“田”,魚的旁鰭和魚尾化作下四點(灬)。以後便循此發展為楷書的“魚”字。
3. 文言文中有吾和子的有“吾”和“子”的意思不可能是壹樣的。
鳴鶴在陰,***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子爾靡之。--《易經》
“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館於洛。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 --《左傳 昭公元年》
吾與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韓愈《送窮文》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壹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蘇軾《赤壁賦》
4. 文言文 海有魚曰馬嘉海有魚曰馬嘉,銀膚燕尾,大者視晬兒。臠,用火薰之,可致遠。
常潛淵不可捕,春夏乳子,則隨潮出波上,漁者用此時簾而取之。
簾為疏目,廣袤數十尋,兩舟引張之,縋以鐵,下垂水底。魚過者,必鉆觸求進,愈觸愈束愈怒,則頰 張鬣舒,鉤著其目,致不可脫。
向使觸 網而能退卻,則悠然逝矣。
知進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譯:
大海中有壹種魚叫馬嘉,銀色的皮燕尾式的尾巴,其中大得像周歲嬰兒那麽大。把切成碎片的肉,用火熏烤,香味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
它時常潛入深水裏不易捕捉,在春夏季生養幼魚,就隨潮水冒出水面,漁民利用這個時候布設簾網捕捉它們。
簾網是那種網格做的很疏得網,縱橫幾十尋,兩只小船牽引著將它張開,墜入鐵塊,將網墜入水底。過往的魚,必定鉆撞想繼續前進,越拉越被束縛有更怒撞,就腮頰張開魚鰭展開,被鉤在網眼中,永遠不能脫身。
假使碰到網就知道退卻,就悠然離去了啊
只知道進卻不知道退,因此遭到烹煮和制成肉醬災禍,實在是太可悲了啊!
道理的話就是不知道退卻把
5. 誰有文言文,說壹下小石潭記
--------------------------------------------------------------------------------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臺〕然不動;〔亻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十三 人琴俱亡
劉義慶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幼時記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也,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6. 有沒有《涸轍之鮒》的古文翻譯涸轍之鮒
莊周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
>;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
魚之肆!’”
自譯: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到監河侯那借糧。監河侯說:“好的!我馬上就可以得到俸祿了,(等錢到了)
我將借給妳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周忿然變(臉)色道:“我昨天來(的路上),(聽見)在道路中間有東西在叫喊。(我)四周環顧壹
看,在車轍中有(條)鮒魚。我問它道:‘鮒魚啊!妳這是在幹什麽啊?’(鮒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沒有鬥升之水讓我活命啊?’我說:‘好啊,我將去說服南方的吳越國王,引來西江的水來迎接您,好
嗎?’鮒魚忿然變色道:‘我失去了我慣常生活的環境,我沒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鬥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卻說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幹魚的店鋪去找我嗎!’”
感:這讓我想到莊子的另壹個故事:相濡以沫。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此處讓人互相扶助,不
要許人以遙遙無期那麽淡漠。看來“相忘於江湖”是理想,互相幫助是現實。有社會就很難相忘,實現了***產主義
大概就可以了。
現實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謂美德之所以成為美德,就是因為齷齪的存在——而且
太多。壹旦互助不成其為美德了,也就是因為沒有了齷齪的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互相利用——沒有利益就拒人千
裏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