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明月當空,晚風清凈,賞月聽歌,品香茗,吃月餅,應該是最有詩意的中秋之夜。作為壹個孩子,中秋節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壹個明亮的月亮和甜蜜的月餅。中秋節的那個晚上,每當迷人的月亮從東方的山頂緩緩露出檸檬色的臉龐,那首“八月十五月明,爺爺給我做月餅……”在清朗的月光下,我所有的目光都被壹幅溫暖的畫面漸漸模糊。沿著時間的隧道,我回到了小時候的中秋節。小時候生活貧困,物質匱乏,但中秋節卻充滿了隆重的氣氛。每年的8月15日,都是同壹個滿月,這壹定是除夕夜旁邊的團圓節日。家家戶戶都準備了豬油、面粉、葵花籽、花生仁、芝麻,在自家的竈前忙活了好久,等著把它們變成又甜又脆的月餅。
中秋節,在老人眼裏,是老年的悲傷,是其他孩子的失望。現在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子女都在外,都在海外。每逢中秋,老人們越來越思念兒女,唯壹的恐懼就是孤獨。但是年輕的時候,我們不壹樣。成年人很少在其他地方遊蕩。所以每年中秋節老人都和子女團聚。中秋之夜,明月高掛的話,家家戶戶都會在院子裏擺壹桌,桌上擺滿了層層疊疊的自制月餅塔。月餅周圍有從自家樹上摘的石榴,壹家人圍著桌子吃月餅,賞月,拉家常。桌子中央還有壹盆涼水。滿月升起後,另壹輪明月浮於盆面,象征全家吉祥之兆。
中秋節,對於在異鄉的遊子來說,是不可分割的鄉愁。於是,我想起了唐代詩人王建的詩:“今夜,月滿望。我想知道誰會倒在秋思?”月明人遠,思之深,離別之情委婉動人。對於久別的戀人來說,中秋節是壹種壓抑不住的激情。“明月與白俗的戀人壹起看月亮,牛耕女人織雙星情侶偶爾牽牛。”
中秋節不僅僅是壹個滿月的圓月餅。中秋節是壹個美好的日子。是壹個有民俗、有文化、有鄉愁的傳統節日。如果妳在乎它,它會讓妳的情感智慧宣泄得淋漓盡致。
中秋節的明月創造了動人的月亮傳說和美麗的月亮童話。8月15日夜,借著淡淡的黃色月亮,它開始慢慢向東邊的山頂爬去。或許,等待已久的吳剛和桂樹下的玉兔,也在等待嫦娥伸袖起舞?小時候這種氣息飄出了我的繪本,現在好像飄出了我的生活。但是迷霧世界已經讓我失去了童年,那時我在明澈的心情。我已經很久沒有渴望過了,但是在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突然有了壹個願望——我想獨自等待明月漸漸升起,等待她的吉祥之光再次來到我沈寂已久的心中。
中秋的月亮也造就了歷代的詩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詩人在中秋節的月光下用熱情的智慧寫成的。東坡寫道:“明月幾時有?問天空酒的事。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是裏面隱藏著歷代文人中秋頌歌的光芒,大家的風度都很驚艷。
中秋月色冷柔,能使人懷中愁。無數在異鄉的遊子,面對中秋佳節,或多或少流露出旅途上的坎坷和常年與家人分離的痛苦,而東坡先生卻不是,只是宣泄了對人生的希望和憧憬,表達了對人情的獨特感受,不悲觀,不消極,不刺激。現在我們看著遠處的中秋月亮,對東坡先生耳語道:“應該沒有仇恨,為什麽離別時要圓呢?”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希望人活得久壹點,對滿月和中秋節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少年不知味”的年紀,我們也容易做壹些“特別”的事。那年中秋節,我們學著做古人,喝醉了酒,居然背誦了很多唐宋詩人寫的優秀作品。就是那些美好的文字,陪我們度過了壹個難忘的中秋。我們的人生閱歷還不夠深,顯然對古語的理解還不夠深刻,但那些優美而深刻的文字,卻是那麽模糊地浸淫在我的身心裏。也就是從那時起,我突然明白了中秋與詩,中秋與人類有了壹段戀情。
“去年元宵節,花市燈火如晝,柳梢月上,人約黃昏後。今年頭壹夜,月燈猶在,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北宋詩人歐陽修壹詞,描寫兩部中秋專題片的始末,只有寥寥幾筆。也是支持範仲淹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政治家。政治幾經沈浮,雖然有不少亮色,但他的文章似乎更值得稱道。
以詩言誌,以書惠民。無論政治家還是普通人,都願意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抱負。然而,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如今的生活遠離了詩歌,傳統的中秋節也悄然發生了壹些變化。很難想象,如果中秋節留給我們的只有孤獨的月亮,只有月亮揮之不去的環繞和琳瑯滿目的月餅水果,缺少的是詩意,那麽中秋節還能有什麽味道呢?
月圓之時,讓我們為中秋留下更多的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