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究竟在哪裏?
”唐朝詩人張旭的這句詩道出了千百年來縈繞在世人心頭的疑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裏?這個讓無數人向往的地方僅僅是作者理想中的“烏托邦”,是脫離現實的?還是在現實中有創作的原型呢? “桃花源”的世界誘惑著軟紅十丈中被煩惱俗事纏身的我們,更帶給無數身處困境中的人們以光明和希望。於是,為《桃花源詩》做的記喧賓奪主,流芳百世,名聞遐邇,引來贊譽無數。那麽,我們孜孜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壹個什麽性質的理想世界呢? 許多人認為,桃花源是帶有道教色彩的神仙境地。大約是《桃花源詩並記》中有“奇蹤隱五百,壹朝敞神界”壹句,於是詩人們都認為桃花源是仙境,如韓愈《桃源圖》有“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詩句;劉禹錫《桃源行》有“仙家壹出尋無蹤,至今流水山重重”詩句;王維《桃源行》有“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與“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詩句。 古往今來,人們尋求桃花源的腳步從未停止。人們按照陶淵明的描述,或按圖索驥,或實地考證。最近幾年,中國旅遊業發達,不少地方乘機大肆炒作,在某些學者索隱文獻的配合下,牽強附會,自稱“真”桃花源。於是乎,“真”桃花源如雨後的春筍,壹夜之間冒遍全國各地。那麽,這個現實世界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裏呢? 現在比較能獲得認同的,也是最有可能是“真”桃花源的有以下七個地方,它們,也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美的七個“世外桃源”: 常德“桃花源” 常德市,古稱林沅縣,隋代改名武陵縣,直到1911年才改稱常德。從東漢至唐代的數百年間,這裏是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桃源,古稱沅南,歷來是武陵郡所轄的屬縣之壹。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既已言明“武陵”,而沅水河畔又與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如此吻合,所以,許多人認為,“桃花源”的創作原型就在這裏。 今湖南常德桃園縣西南的沅水河畔,有壹處由桃花山、桃源山和桃花湖構成的風景勝地。這裏有壹條名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溪水源於桃花山,匯於沅水。兩岸桃花成林,花開時節,紅霞如雲,落英繽紛。據說,這就是武陵漁夫前往桃花源時所遇到的小溪和桃花林。沿著小溪溯流而行,穿過“瓊林橋”,經過“桃花潭”,便來到壹個稱作“秦人洞”的古山洞口。進入山洞,“初極狹,才通人”,走出山洞,天地“豁然開朗”:壹幅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古樸、純真、自然、清新的畫卷展現在人們眼前,這裏就是令人向往不已的人間仙境“秦人村”。 對於真桃花源在武陵(今常德),爭議恐怕是最小的。歷代文人騷客爭相詠題“桃花源”,譬如南北朝時期有庾信、徐陵等人,唐代有王昌齡、李白、劉禹錫、杜牧等幾十個人,宋代有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等人。 武陵“桃花源” 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素有對桃樹的崇拜以及見客人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等風俗習慣。據《苗族簡史》記載: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開始了“鐵犁牛耕的農業生產方式,出現了自耕農的私有制,創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質條件。但由於生產力還比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產品極少,因此,還產生不了突出的富戶和顯貴人物”,呈現出了沒有階級壓迫、階級剝削的社會現象:“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如此世外仙境壹般的苗家社會,初當作“異聞”傳播。 東晉文人劉敬叔在他的《異苑》中記述道:“元嘉初,武陵蠻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這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內容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壹位寫漁家、壹位說獵戶罷了。歷史學家劉自齊在《學術月刊》上所寫的《<桃花源記>與湘西苗族》的文章認為,《桃花源記》所描述的那幅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並非作者的憑空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地對當時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生活的寫真。 內鄉“桃花源” 河南南陽內鄉縣夏館鎮北8公裏的青杠樹村,有壹個世界地質公園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優秀景點——桃花源景區。據史料記載,專家考證,是古代文學名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所在地。它座落於寶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環抱中,四周山勢險峻,植被茂密,封閉性好,與世隔絕,山頂高處是壹片近百畝的山間盆地,現有十壹戶人家,三十多口人,這裏的人們千百年來因自然環境所限,歷朝歷代,官、兵、匪、盜,均未侵擾,居民純樸和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壹直過著“與世隔絕”的農耕生活。 桃花源景區是由桃花谷、桃花溪、桃花源三部分所組成。沿桃花溪進入桃花谷,谷深3.5公裏,可觀賞景點十八處。青山綠水,郁郁蔥蔥,“山不在高,奇在層次,水不在深,妙於曲折。”桃花谷俗稱“三嶺九道彎,九彎十三潭”,谷中林茂花豐,深秀奇幽。沿谷穿行在峭崖陡壁深幽狹谷中,擡頭眺望,天成壹線,呈“壹線天”。穿過“壹線天”行至“天門瀑”前已無路,但見斷崖絕壁中,百米飛瀑,窕然橫空,由天而降,氣勢飛宏,蔚為壯觀。四周絕壁環繞,青苔瑩瑩,翠郁叢叢,山峰絕壁把桃花谷和桃花源攔腰隔斷,山半腰陡峭密林中,有壹洞叫桃花洞,沿桃花洞拾級而上,約百余米,有壹古樸神秘的村落――塘嶼村,展現眼前,這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真實寫照。這裏山青水秀,峰嶺疊翠,奇花異草,桑竹遍布山野,桃花盛開時,滿谷芳菲,鳥嚶蟲鳴,雞犬相聞,牛羊悠悠。觀感上:美色滿目,大飽眼福。體驗上:這裏是大自然氧吧,可盡情享用;塵囂無蹤,心曠神怡;泉水甘純,壺瓶無垢;民風純樸,厚道和善;……這就是人們所向往和文人墨客雅俗***賞的“世外桃源”。聯合國中國代表團前秘書長王海中來此考察後題詞:“人間仙景,勝似仙境”。全國著名作家喬典運觀後題詞“何苦萬裏漫遊,這裏景致盡有”。 廣南“桃花源”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這樣壹段話:“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來到雲南省廣南縣壩美,靠潺潺的溪水指路,溯流而上,就會看到壹個狀若巨筆的石山(壩美村的入口)。只見這座“石筆山”的腹部開了壹個巨大的石洞,洞上倒懸著無數如筍的石柱,成群的燕子正在四周翻飛盤旋,溪水便從這裏流出並形成飛瀑。這種景象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描寫正好壹壹對應。 聆聽著瀑布發出的轟鳴聲,坐上晃晃悠悠的豬槽船,不壹會兒就可來到洞中。突然之間,洞外嘈雜的人聲、水流聲會完全消失,只剩下燕子發出時有時無的呢喃聲。當黑暗把人和豬槽船完全吞沒時,妳會產生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壹個現代、嘈雜的外部世界消失了,壹個古老、神奇的小村在等待著妳。在昏暗的水洞中沐浴了二十多分鐘的涼風後,壹束光出現了,接著便可看到洞口吱呀作響的水車、壯族少女婀娜的身姿,船到岸了。拾級而上,眼前頓時豁然開朗:淡藍色的馱娘江在不遠處向妳招手,碧綠的田野間農人正辛勤地勞作,翠竹、桃林深處掩映著古樸的村舍。 歙縣“桃花源” 近年來,根據古代史料和實地考證,今黃山市歙縣,是古新安郡境內最西邊的壹個縣,與陶淵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陽郡交界。據古方誌記載,歙縣南境有座武陵嶺,嶺下有個武陵村,村人以捕魚為生。附近有條小溪,即陶淵明在《蠟日》詩中提到的“章水”。沿章水上行,壹處處桃林夾岸而生。水源盡頭的峭壁上有個山洞,稱作“桃源洞”。此洞雖於幾十年前修築公路時被毀,但從前的石刻仍保留至今。穿過山洞,是壹處豁然開朗的山間盆地。那裏土地平曠,到處良田、美池、桑竹、小橋、流水、人家。雖然1500年過去了,景物依然與《桃花源記》相似。這塊盆地,歷來被人稱作“舊秦村”、“桃花源”。傳說唐代詩仙李白曾遊歷至此,賦詩“歙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以贊之。 弘農“桃花源” 大師陳寅恪在他的文章《“真”桃花源究竟在哪裏》中告訴我們,較早記載入史冊的“桃花源”,即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壹帶,相傳還是周武王攻打殷商養牛的地方。在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山經》裏就記載“桃林”,晉人郭璞作註時說它在“今弘農湖縣閿鄉南谷中”。 陳寅恪先生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既深藏有特別的寓意,又含有紀實的成分。文中的寓意,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但其中紀實的成分,古人和近人講來講去,都不得要領。事實真相是這麽的:陶淵明的紀實部分來源於北方弘農或洛水上遊壹帶——“桃源”的塢堡。皇天原壹帶不遠的地方叫“桃源”,本是周武王攻打殷商養牛的古“桃林”。“桃林”面積很大,從靈寶縣以西到潼關,都屬於“桃林”。那裏的地理位置也符合修築塢堡的特征。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靈寶縣還在那裏修建了“桃源宮”。 陳寅恪先生論證有五大要點:(甲)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不在南方的武陵;(乙)人們逃入真桃花源,是因為躲避符秦之亂,不是躲避秦始皇的秦朝之亂;(丙)東晉義熙十三年(417)春夏之際,劉裕曾率軍隊攻入函谷關。《桃花源記》紀實成分是依據隨軍的戴延之等所看到的材料而寫成的;(丁)《桃花源記》寓意的成分是牽連混合劉子驥進入衡山采藥故事,還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寫成的;(戊)陶淵明《擬古詩》的第二首可以和《桃花源記》互相驗證引申。 宋代的蘇東破說,傳說中的桃花源壹事言過其實,它不是神仙世界。假如桃花源真在武陵,早成了人們生死爭奪的場地了。陳寅恪先生非常稱贊蘇東坡,說他是古今論桃花源中最有通識的,而洪興祖解釋韓愈《桃源圖》詩,講桃源不是仙境的說法,遠在蘇東坡的後面。 連雲港“桃花源” 古代海州即今連雲港市地區也有兩個武陵的地名,壹個是載入《魏書》的“武陵郡”,故城遺跡猶存,在今贛榆縣沙河城子村;壹個是雲臺山脈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鹹豐元年以前,這裏壹直地處五羊湖的東岸,由水路順山麓向南,直至海邊山盡處,有壹小徑通入宿城山凹。 宿城山凹,三面環山,壹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嶺,與外界無路可通。這樣壹個僻在“東海隅”天然巧成的“塢壁”堡壘,中間卻是壹片坦蕩美麗的川原,山畔竺篁搖曳,地名大竹園。東面臨海處,有壹座半身浮浸與海中的峻峭山巒,狀如大船,故稱船山。山腳轉彎處,也有壹條經過拓寬的石峽,逶迤通向高公島。這樣的世外樂土,陶淵明來到郁洲以前,早就聞名。陶淵明在寫入桃花源情景時說到:“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峽,方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有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足以使我們產生有趣的聯想了。而更重要的是:詩人陶淵明曾實實在在地親身到過這個地方。他在著名的《飲酒詩》裏唱道:“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根據《晉書·地理誌》的記載,郁洲山於晉世應稱東海,當時的海州稱臨朐,隸屬於東海郡。所以陶淵明所說的“直至東海隅”的“遠遊”,正是處於東海壹角的宿城高公島之行。 南唐詩人李中早就意識到陶淵明到過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遊以後,寫了《春日書懷寄朐山孫明府》詩,發出過“猶憐陶靖節,詩酒每相親”的感嘆。蘇東坡也知道陶淵明吟詠過郁洲山。他在回憶海州朐山之行的詩中摹仿陶淵明“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的詩意,寫出過這樣的詩章:“我昔等朐山(今連雲港市海州錦屏山),出日觀滄涼,欲濟東海縣,恨無石橋梁。”清末兩江總督陶澍自稱陶淵明的後裔,也是研究陶淵明的專家,他曾著有《陶靖節先生年譜考異》壹書。並於道光十六年親自向道光皇帝旻寧講述了高公島、宿城壹代“雞犬桑麻”的“太平景象”。旻寧也認為:“此景與桃花源何異?”這位封建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聽騰歡,鹹以郁洲”為“樂郊”。 中國人做了1600多年的“桃花源”美夢,但直到當前,還是沒有人知道“真”桃花源究竟在哪裏。這不但是壹件怪事,而且至今仍然是壹個神秘未解的謎。仙鄉何處是“桃源”啊?或許是以上七處中的壹處,或許都不是,或許它只是存在於我們心間…… 博主推薦:朱麗葉原來也只不過是個“小三” 羞答答的愛情玫瑰如今“兇巴巴”地開美國人眼中孔子“為何不敵”成龍? 揭秘:中國IT富豪們背後的女人與四大美女相媲美的六大醜女 蔣氏家第四代:昔日第壹家庭的後代們盤點最經典的18位三國人物的遺言 盤點中外歷史上最怕老婆的十大名人徐庶進曹營後真的不發壹言嗎? 最吸引男性的大唐四大美女史上最纏綿的情詩挽回風流丈夫的心 史上唯壹女狀元的“三角”情愛揭秘:董永和七仙女原本沒有愛情 媚艷夏姬:中國古代最具克夫命的美女誰是中國古代第壹蕙心才女 誰是史上第壹位為國獻身的美女揭秘古代美女的成名方式 馬文才:梁祝愛情中被抹黑的第三者歷史上不得“好死”的十大薄命美男(壹) 歷史上不得“好死”的十大薄命美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