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祖恩德,永世不忘;繼承祖上基業,後繼有人。酹酒墓前,祭告列祖列宗:
祖母攜子,江西渡江;
遷居斟灌,遠祖湖茫。
四世國宰,陰德善行。
五世汝英,肇起科名。
六世適祖,遠官內黃;
李迥侍郎,位列朝堂。
七世懋祖,欽點翰林;
李樸縣令,名垂南漳。
八世炎祖,龍安知府;
李琬睦族,宦遊浙江。
九世封祖,威鎮湖廣,
湖北巡撫,刑部侍郎;
李城李墉,臨江宜昌。
李鐸翰林,金鰲進士;
十世李鋐,廣西布政,
順天府尹,宗人府丞。
十壹世治,兵備西寧;
知府景沆,潮州惠政。
十二樹基,禹州道員;
兄弟樹蕃,同官河南。
十三照岱,江西廳長;
雲第懷琛,同為六品。
十四麐選,長州知事;
民國克儉,中將軍銜。
十六建梓,創建八支;
十七正師,耀輝瑞之。
貧有書香,貴不貪贓;
列祖功德,百世流芳。
斟灌李氏,發奮圖強;
上進治學,耀國顯邦。
2010清明節祭祖祭文
——子孫敬上
呵呵,不知道行不行
2. 清明節的文言文1. 紅窗月·燕歸花謝清代:納蘭性德燕歸花謝,早因循、又過清明。
是壹般風景,兩樣心情。猶記碧桃影裏、誓三生。
烏絲闌紙嬌紅篆,歷歷春星。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
語罷壹絲香露、濕銀屏。譯文:花兒雕謝,燕子歸來,遵循節令又過了清明。
風景是壹樣的,但心裏卻是兩樣的愁情,都在思念著對方。好像還記得那次在回廊裏相逢,我們互相發誓要相愛三生,永不分離。
我們在絲絹上寫就的鮮紅的篆文,好像那天上的星星壹樣清晰可見。說道不辜負妳我的密約,這絲絹上的深盟即可為憑。
說罷已是深夜,壹絲清淡的露珠濕了銀色的屏風。2.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宋代:吳文英聽風聽雨過清明。
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壹絲柳、壹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
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壹夜苔生。譯文:聽著淒風苦雨之聲,我獨自寂寞地過著清明。
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滿懷憂愁地起草葬花之銘。樓前依依惜別的地方,如今已是壹片濃密的綠蔭。
每壹縷柳絲,都寄托著壹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獨自喝著悶酒,想借夢境去與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鶯喚醒。
西園的亭臺和樹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掃幹凈,依舊到這裏來欣賞新晴的美景。蜜蜂頻頻撲向妳蕩過的秋千、繩索上還有妳纖手握過而留下的芳馨。
我是多麽惆悵傷心,妳的倩影總是沒有信音。幽寂的空階上,壹夜間長出的苔蘚便已青青。
3. 慶東原·暖日宜乘轎元代:白樸暖日宜乘轎,春風堪信馬。恰寒食有二百處秋千架。
對人嬌杏花,撲人飛柳花,迎人笑桃花。來往畫船邊,招飐青旗掛。
譯文:春天的白晝是那樣溫暖,煦和的春風把大地吹遍。這樣的天氣既適宜乘轎出遊,騎馬信行也令人怡然。
正值寒食,秋千林立,處處可見。杏花逞嬌鬥妍,柳花飛撲人面,桃花綻開笑臉。
彩畫的遊船在水中來來往往,酒家的青旗高掛著迎風招展。4. 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五代:馮延巳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壹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譯文:在綠陰叢中,壹座別致、幽靜的小樓悄然獨立,曲曲折折的欄桿緊緊依偎著碧樹,兩者相映成趣。
春風和煦輕柔,鵝黃嫩綠、如絲如縷的楊柳在風中款款擺動腰肢,搖曳多姿。春光明媚,晴空萬裏,遊絲裊裊,柳絮翻飛,這已是暮春景象了,正當杏花盛開,嬌艷無比之際,卻下起了壹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6303135陣小雨。
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沈沈睡去,正在睡酣夢甜之際,卻被窗外清脆的鶯啼聲驚起,而美夢也再也無尋處了。5.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歐陽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
直到城頭總是花。譯文:清明上巳西湖風光好:滿眼車水馬龍,艷裝春服,到處都是壹片繁華熱鬧。
擁擠的湖邊吵吵嚷嚷,那是誰家在爭道?紅色車輪的細車閃著金光,在翠綠的垂柳下穿行而過。傍晚時分遊人才相隨離去,酒醒的,酒醉的,壹片喧嘩。
遊人連成壹串,漸行漸遠,道路彎轉,湖堤也歪斜變化。從提岸直到城頭,壹路上滿是頭上簪花的遊人。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氣象物侯的特點有關,據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
故謂之清明。”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壹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壹時節萬物“吐故納新”。
參考資料:
清明節祭祖祭文 我幫妳找壹篇 不知道可以麽?清明時節感恩維,天地良知史跡追。
黃帝陵前香火旺,英雄碑下蕙蘭悲。 千秋浩氣庶黎生,萬代豪風社稷融。
留取丹心昭日月,蕩平胡虜守梧桐。 義和火刃焚魔爪,威遠濤旌蕩寇艨。
無力回天君子憾,有心革命瑾兒忠。 中山風雨孤皇退,蔡鍔伐征眾土應。
五四宏潮沖朽葉,七壹暗夜點明燈。 祥謙江漢鐵熔身,盡美海濱鋼鑄神。
黃浦灘頭拋顱漢,武昌城下奪槍人。 井崗星火英魂聚,遵義陽光偉魄臻。
秋白長汀園樹憶,左權遼縣石岡詢。 兆麟血衣驚民巷,靖宇腸棉震敵倫。
寶塔高巔黃水謠,太行曲壑晉江濤。 幾方青嶺埋忠骨,何處塹壕揚義飈。
存瑞粉身攻堡勇,胡蘭隕頸守天驕。 五星旗染朝霞艷,四海風雕赤縣昭。
聖教冰清展傲眉,岸英玉骨築豐碑。 歐陽亮膽瀟湘眷,秀麗明眸廣穗垂。
躍進年輪話夢鸚,艱難時刻請賢卿。 雷鋒忘我神魂亮,裕祿系民蘭考明。
建設途程匡軌跡,和平時代亂槍聲。 沈張斷舌維真理,長史縫唇鬥謬盟。
痛悼偉人滄海怒,歡除醜類墨雲清。 春天故事引吭哦,福路新標浴血磨。
奪命洪峰兵雪刃,救生地震將揮柯。 幾欽明火吞英貌,至慨陰風隕警戈。
淬骨救災知偉壯,騷雲挺陣識巍峨。 長風浩史公平念,烈血驕陽正義歌。
深念英靈知進取,緬懷先祖莫蹉跎。 煙飛冥幣寄哀詞,淚入清溪立誌時。
此處靈心通脈路,何處鞭花震墓池。 力挽人間唯壹善,癡求世海盡多真。
忠貞永刻昆侖頂,誠愛深融碧海春。 縱看古今花似錦,橫觀內外霧猶生。
烏魚伺卷吞礁浪,禿鷲窺銜裂肉羹。 龍脈島中潛冷熱,太平洋上幻陰晴。
傍江多汙須開理,依嶺余寒尚待平。 近漠沙塵胡可止,遙滇巨旱正臨征。
驕承先烈縛龍膽,傲挽祖先填海心。 鬥地戰天千世寶,崇勤敬業壹生金。
清明感戴血緣情,時代和諧特色盈。 壯麗春光華夏繪,光輝傳統不了庚。
本文來自 。
4. 清明節的習俗、由來丶古詩丶古文含義:清明節即是節氣又是節日。
從節氣上來說,它是24節氣之壹。從節日上來說,它是祭祖日。
清明壹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壹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
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
《紅樓夢》中的清明活動賈府十分重視,把采百草、放風箏、蕩秋千作為活動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含,在祭炎黃二祖的同時,悼念自己的先祖,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在今天的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俗: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中小打印 關閉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
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時間:陽歷4.5 周三 陰歷3.8有關詩句:《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問 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5. 清明小長假作文文言文春風陣陣,天空晴朗,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學校放假三天。
我爸爸領我去上墳,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我家的北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走很遠的路。 記得小時候,每年清明節的這壹天,爸爸就領著我上墳去。
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爸爸在墳前壹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到處玩,直到爸爸來找我。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壹座墳。
準備齊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隨著爸爸去上墳了。走到半路,我突然產生了壹個疑問“為什麽清明要上墳呢?”於是我詢問起爸爸來,爸爸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清明節還有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爸爸頓了頓接著講道“清明節上墳壹方面懷念亡故的親人,另壹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後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來人往前往上墳,扶老攜幼的情形,看著、看著,爸爸又在叫我了,過了壹會,我們回到了家。感覺很累。
不過,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學到了知識,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我想壹定是很有意義的。大家想必也去上墳了吧?不妨把妳們上墳的過程也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