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言文羅隱

文言文羅隱

1. 峰 古詩 羅隱

壹、原文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二、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妳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三、作者出處

作者羅隱 朝代唐

擴展資料

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占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贊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

後兩句緊乘“蜜蜂”這壹意象,把它象征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壹聲嘆息。同時也提出壹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采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壹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

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裏,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占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詩人以反詰的語氣控訴了那些沈迷利祿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對廣大的勞苦人民產生了矜惜憐憫之情。

從另壹個側面對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現實加以嘲諷和鞭笞,在為勞動人民鳴冤叫屈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久沈下僚、大誌難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達對唐末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這首詠蜂詩運用象征的手法、設問的形式反映了勞動者不能享受其勞動成果的社會現象,與張碧《農夫》中的“運鋤耕劚侵星起”“到頭禾黍屬他人”以及梅堯臣《陶者》中“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可作同壹理解,都是嘆苦辛人生之歷練,社會世道之多艱,於人於己都是壹番深省之言。

2. 唐

譯文:

朱買臣地位變高的時候,沒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讓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讓她生存,這也是仁愛之人的心意啊!

壹天,前妻對朱買臣的身邊侍從說:“我在朱買臣的跟前做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饑挨凍勤勉苦讀的時候,看見買臣的誌向,何嘗不曾說過官運亨通以後,把匡正國家、輔助國君作為自己的使命,把安撫平民救濟百姓作為心願。

而我不幸離開買臣也好多年了,買臣果然官運亨通了。天子賜給爵位,任用他,讓他衣錦還鄉,這也達到頂點了。但他從前所說的話,了無聲息再也聽不到了。

難道是天下沒有處理的事情使他這樣嗎?抑或是急於求富貴而沒有時間考慮呢?依我看來,他只是在壹個婦人面前誇耀就滿足了,其他的沒有發現能做什麽。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於是自縊而死。

原文:

買臣之貴也,不忍其去妻,築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壹旦,去妻言於買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於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饑寒勤苦時節,見翁子之誌,何嘗不言通達後以匡國致君為己任,以安民濟物為心期。

而吾不幸離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達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錦以晝之,斯亦極矣。而向所言者,蔑然無聞。豈四方無事使之然耶?

豈急於富貴未假度者耶?以吾觀之,矜於壹婦人,則可矣,其他未之見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閉氣而死。

擴展資料:

朱買臣的故事在《漢書·朱買臣傳》中是這樣寫的:朱買臣未得誌時家中貧窮,不治產業,砍柴為生,謳歌道中,他的妻子感到沒有面子,多次勸他,他更加高唱不止。

他的妻子就離開他,改嫁別人。其後,朱買臣獨自行歌道中,在山墳擔柴。前妻與夫家上墳時看見買臣饑寒,給他飯吃。

後來,朱買臣當上會稽太守,衣錦還鄉,官府為迎接他差遣人打掃道路,他的前妻和她現在的丈夫也在其中。朱買臣收養了他們,壹個月後,他的前妻上吊而死。

在《漢書》中,這個故事是用贊美朱買臣不計前嫌、不忘舊情、感恩圖報的筆調來敘述的;而他的前妻也只是壹個見識短淺、不能吃苦的普通婦女。她是在慚愧悔恨中自殺的。

羅隱在這篇短文中卻反其意而用之,引申發揮,虛擬了朱買臣妻的表白,朱買臣成了被諷刺的對象,諷刺他壹旦得到富貴就只貪圖享受,不思匡國安民了;而他的前妻卻是壹個有見識、有氣節的婦女。

她不但敢於對近侍批判朱買臣,揭露他通達後不思“安民濟物”,卻“急於富貴”的虛偽本質;並且表現了不“食其食”“閉氣而死”的可貴氣節,從而揭露批判了晚唐時期的封建士大夫借口“匡國”“安民”,實則熱衷功名利祿、言行不壹的虛偽本質。

這篇文章壹事壹議,借古諷今,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作者善於運用委婉的判斷語氣和反問語氣加強諷刺意味。

文章短小精悍,文筆生動,言辭犀利,發人深思,正如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中所說的那樣,“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這正是羅隱小品文的主要特點。

3. 翻譯幾句文言文~~~~請幫幫忙

”滿座皆笑。”滿座皆笑:“只令公,人皆謂之宋忙兒,未必便能放牛:“只令公,人皆謂之宋忙兒,未必便能放牛,所以眾人稱您為羅隱,其格致大抵如羅隱,故人為號,奉使鄭州,時宋彥筠為節度。彥筠小字忙兒,彥筠酒酣,輒問曰:“眾人何為號足下為羅隱?”對曰:“下官平素好為詩?”壹人回答道:“卑職平日裏十分喜好寫詩,厲聲曰:“在小子壹時間卻擬送去,因宴會。知損覺之,且貽書謝之曰。”知損大怒。”秦鳳使緩緩地站起來,回應說:“

原文應該是:彥筠曰:“不然,蓋為足下輕薄如羅隱耳,他喝酒喝的正起勁,就問眾人。)

翻譯:李知損小字為忙兒,卑職的詩風大抵很您是相同的。”知損大怒:“妳們為什麽稱呼我叫羅隱呢。”彥筠曰:“不然,蓋為足下輕薄如羅隱耳,參加了壹處宴會,厲聲曰,恐大官兩羅裏更不將來。”乾佑中常有朝士奉使回,以土物為贈,其意猶望卻回

4. 古詩雪唐羅隱的古詩詞

1.《雪》作者: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2.譯文: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長安城裏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3.賞析: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壹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壹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壹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壹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壹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裏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裏,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壹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壹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壹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壹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妳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妳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壹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裏面蘊含著深沈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沈的憤怒在這裏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壹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壹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同感受、***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壹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壹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裏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了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裏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4.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壹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5. 文言文《雪》翻譯

《雪》翻譯:天上的工匠把水剪成在天地間飄散的花,品味下來有四種品德,落地沒有聲音,是靜的品德,沾在衣服上而沒有顏色,是潔凈的品德,無論(地勢)高低平展鋪開,是平均的品德。

(雪反光)使窗內明亮,是光明的品德。高大的松樹,茂盛的竹子,老梅樹(開花映襯)殘月,怪石在深邃的樹林中掩映,壹座小橋架在遠處的江上,(更遠處)重巒疊翠中壹條小路通向壹座古剎。

老漁翁披著蓑衣(在江上)垂鉤,文人騷客邁著方步吟詩作賦,飲酒清談。高樓之上,風聲長嘯,船頭煮茶的爐竈飄著青煙,座位旁邊有美女把盞倒酒,得道高僧對面而坐,樂師閑彈樂曲。

披起外衣,縱步於園林,穿上皮衣,登山臨水。如此景色,狀況,又何必(要有)千尺高的峨眉山呢?《雪》原文:天工翦水,宇宙飄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無聲,靜也;沾衣不染,潔也;高下平鋪,勻也;洞窗輝映,明也。

宜長松修竹,老梅片月,怪石峻增,深林窈窕,寒江遠浦,斷岸小橋,古剎層巒,疏籬幽徑;老叟披蓑垂釣,騷人跨蹇靈詩,小酌清淡,高樓長嘯。船頭茶竈飄煙,座上黛眉把盞,老僧對座,韻士閑枰;披鶴氅,縱步園林;禦貂裘,登臨山水。

如此景況,何必峨眉千尺。選自唐代羅隱所寫的《明文精選·閑賞》。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羅隱,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壹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大中十三年底到達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壹名休”。

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有《歌詩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壹卷,今編詩十壹卷。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羅隱小時候便在鄉裏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為時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兩個有才的被合稱“三羅”。

在唐朝末年,羅隱和許多人壹樣也想借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壹展宏誌。但羅隱雖然名氣很大,卻六次沒有考中,於是改名為羅隱。

羅隱的才學確實出眾,就連當時的宰相鄭畋和李蔚都很欣賞他,但由於他的試卷裏的諷刺意味太強,人也很狂妄,這使他在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社會裏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求雨做法,羅隱便上書進諫,說水旱災害是和天地壹樣***存的,無法立即消除,他勸皇上應該用心祈禱,那麽百姓的莊稼受災再重也會感激陛下的。

最後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為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他認為此法不可取。羅隱的話太直率,有些諷刺的意味,最後皇上也沒有聽他的。

天祐元年(904年),羅隱奉吳越王錢镠命,從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泰順縣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諫議大夫)出山輔政。此為飛雲江瑞安至泰順江口航運最早壹次記載。

羅隱的諷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讒書》裏的諷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

羅隱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將來”的(《讒書》重序)。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

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隱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

《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閭大夫意》、《敘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壹文中對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見解。

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壹榻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