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
文學家。杜牧寫景抒情的小詩,文詞清麗生動,意境簡明爽朗。其詩在晚唐成就
較高。與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2、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約在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斷魂:指心裏憂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壹樣。
4、遙指:指向遠處。
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
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沈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
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壹片杏花林。詩歌的結
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韓翃《寒食》賞析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壹直在軍隊裏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後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麽有名。
註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禦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裏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裏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壹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裏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裏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壹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壹琢磨,就能品味到裏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宋之問:《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張繼:《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宋代
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篤天地龍蛇蟄,兩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封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壹邱。
楊萬裏:《寒食上冢》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程顥:《郊行即事》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明代
陳子龍:《清明》
江南煙雨畫屏中,半鏡斜窗弄小紅。
燕子不來樓閣回,柳絲今日向東風。
註:陳子龍(1608~1647):上海松江人,明崇禎時進士,江南才子。
瞿佑:《清明即事》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壹清明。
遊絲到地終無意,芳草連天若有情。
滿院曉煙聞燕語,半窗晴日照蠶生。
秋千壹架名園裏,柳絲今日向東風。
註:瞿佑, 明代文學家,浙江錢塘人,少有詩名。所著有《香臺集》、《詠物詩》、《存齋遺稿》等。
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