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武則天的紅裙子

武則天的紅裙子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長安城。

唐高宗李治來到距離皇宮並不遠的皇家寺院感業寺,為去世的父親李世民敬香。這壹天,是李世民去世壹周年的忌日,他必須來。

辦完敬香這件正事,他還幹了件私事。去見了壹個人,準確地說,壹個女人。

這位光頭緇衣的女人壹見到他就哭,說了好些“死鬼妳怎麽才來啊”之類的怨懟情話之後,還獻上壹首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詩叫《如意娘》。作者嘛,大家應該也猜到了,現在的身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以後是唐高宗李治的大老婆,以前叫“武約”,進宮後叫“武媚”,未來叫“武曌”,史上叫“武則天”。

史上大名鼎鼎的人,雖然詩名壹般,排不上號。

為了方便,我們還是叫她最有名的名字“武則天”算了,雖然她生前並不知道自己還叫這個名字。

武則天在《全唐詩》中壹***有47首詩留存。公認的是,這壹首《如意娘》,既是她藝術水平最高的壹首詩,也是她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壹首詩。

因為,這首詩改變了她的命運。

整整壹年前,李世民去世。武則天作為李世民生前的侍妾之壹,同時也作為李治的庶母之壹,按照唐朝皇室的制度,被迫來到感業寺出家。

當上尼姑,無疑是武則天壹生,最深的低谷。

在這壹段時期,如果沒有意外,她作為死去皇帝的棄婦,作為皇權時代的壹介弱女子,99%的可能性,是像過了季節的花朵壹樣,枯萎、雕落,“零落成泥碾作塵”,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歷史長河裏。

尼姑期間的生活如何?史無明載。可以想象,自然是油燈***佛經壹色,思念與眼淚齊飛。那是相當的寂寞。

寂寞,是因為思念誰。

身處低谷的武尼姑在思念誰?

就是她這次獻詩的對象,從輩份上算是庶子的唐高宗李治。

“看朱成碧思紛紛”:首句是說,這壹年來,我由於對妳相思過度,以至魂不守舍,在恍惚迷離中竟將紅色看成了綠色。從詩詞看,這裏的“看朱成碧”,似乎是唐宋時人常用的習語。李白曾有詩:“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也可以說“看碧成朱”,如辛棄疾詞:“倚欄看碧成朱,等閑褪了香袍粉。”

“憔悴支離為憶君”:因為思念妳,我變得瘦弱不支、心力交瘁。還是緊扣壹個相思之苦。

“不信比來長下淚”:第三句是壹個假設,“如果妳不相信我這壹年來壹直是以淚洗面的話”。

“開箱驗取石榴裙”:第四句則是出示證據:那就請開箱看看我滴在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

詩是好詩,但如果真要驗取石榴裙,未必那裙上的淚痕竟然壹年也沒有幹?也太誇張了。

可見,武則天這最後壹句的真實意圖,是提醒李治憶起她身穿石榴裙的美麗舊時光,頗有勾引之意。

詩意的含蓄的勾引,當然會成功。

會寫詩,才能愉快地談戀愛。古今皆然。

武則天這句詩的勾引,相當成功。

正是這首詩,再度燃起了李治對武則天的愛戀。

有證據表明,兩人此次見面,武則天在獻詩壹首之後,還獻了身。兩人小別勝新婚,武則天就在佛門凈地感業寺,光著腦袋和李治又滾了床單。有分教:

阇黎房裏,翻為快活道場;感業寺中,反作極樂世界。

也難怪武則天,本就是被迫入的佛門,也難守這些個清規戒律。要不然,箱裏還放著石榴裙幹什麽?

那麽,我說他們在佛門凈地滾床單的證據是什麽?要有證據才行,否則豈不是憑空汙人清白?

證據其實就在史書裏面躲藏著,我們是可以找出來的。

證據就是武則天和李治的長子李弘的出生時間。查壹查李弘的出生時間,再對比壹下武則天的入宮時間,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首先,我們可以確認,武則天再次返回皇宮的時間,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五月二十六日之後。她重新入宮後不久,官兒也升了,當上了正二品的昭儀。

再看李弘的出生時間。

《資治通鑒》卷200有記錄,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春,正月,辛未……立皇後子代王弘為皇太子,生四年矣。”《舊唐書·孝敬皇帝傳》記載,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弘薨,年二十四。綜合起來,可以推出,李弘生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冬季。

說白壹點,武則天是大著肚子,再次返回皇宮的。而返回皇宮後不久,就生下了李弘。

652年冬季生子,倒推十個月,就基本是651年了。這壹年,武則天本人可還在感業寺,並未進宮。

所以,龍種是在感業寺種下的。說武則天是光著頭,和李治滾的床單,壹點也沒冤枉她。

這首詩之後,武則天和李治舊情復熾。在後者的幫助下,武則天由感業寺再入皇宮,由昭儀而皇後,由皇後而天後,由天後而大周皇帝,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上第壹個女皇帝。

就是這首詩,抓住了李治的心。當然,還有那條石榴裙。

“裙”,原寫作“帬”。最開始並非女性單獨享用的衣服,而是男女***用的衣服。這是有道理的。蘇格蘭方格裙至今仍有男性在正式場合穿著,可見此言不虛。

“裙”的起源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有了害羞觀念,覺得應該遮蔽身體的隱私部位時,就找了壹些東西將身體的隱私部位遮蔽起來,於是產生了圍裙。圍裙裙幅不大,面料質地多為獸皮和樹葉。

“裙”到了先秦時期,被稱為“衰”,往往穿在腰以下的部位,故也稱“下裳”。

真正現在意義上的裙裝出現在漢代。女性穿著裙子,上身搭配以孺襖等短衣款式,在進入漢代以後逐漸成為風尚。

到了唐朝,裙子成為了女性服裝的標配之壹。唐朝女裝標配三件寶,裙、襦衫、帔。也就是說,她們下身穿裙子,上身穿襦衫和帔。

在史料中,這樣的證據很多。

唐朝宰相、“牛李黨爭”的領袖牛僧孺,閑著沒事搞創作,留下來壹部傳奇小說集《玄怪錄》。雖然是傳奇小說,但其中記錄的服飾器物,仍然是有史料意義的。

牛僧孺《玄怪錄》曾這樣記錄壹位平民女性的穿著:“小童摔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三件寶出來了:裙、衫、帔。

有錢的女性也這麽穿。唐人小說《許誌翁傳》記載益州士曹柳某的妻子李氏穿著“益都之盛服”——“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紅地銀泥帔子”。雖然裝飾更為豪華,顏色更為豐富,但仍然是三件寶:裙、衫、帔。

雖然是三件寶,這裏只說唐朝女人們的裙子。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長。

其長度與前代女性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裾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了顯示裙子的修長,女人們在穿裙子時,束腰很高,多將裙腰提到腋下,裙子的上限常常到達胸部,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壹截。孟浩然就在《春情》詩中描述過這種長裙子,“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其實,哪裏是“掃落梅”,簡直就是在掃地。

唐朝的女人們穿這樣的長裙子,上身呢,則往往罩以很薄的紗衣,且領口很低,完全就是現代低胸晚禮服的感覺。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鞏俐們在胸前擠出來的“大饅頭”,頗有寫實之效。所以唐朝詩人們很幸福,他們將女性們的此類美景掃入眼裏,也寫入了詩裏。如“慢束羅裙半露胸”“胸前瑞雪燈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等等,總之,就是那看得見的壹片白啊。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寬。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壹般用六幅布帛制成,也有用七幅或八幅做的。按照當時步幅寬度計算的話,相當於3米以上的寬度,這就相當寬了。這樣寬度的裙子,不僅會影響女人們的行動靈敏度,而且會造成布料上的極大浪費。

要知道,在唐朝,布匹是非常珍貴的物品,有時甚至可以直接當作貨幣使用。在壹條裙子上浪費這麽多布料,實在有點不上算。所以,女人們的裙子問題,曾經壹度引起了官方幹涉,受到了皇帝們的親自關註。唐高宗李治就曾經指出:“其異色綾錦,並花間裙衣等,糜費既廣,俱害女工”,唐文宗李昂直接要求:“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

看看,看看,壹條裙子,還驚動政府了。

按照李昂的要求,五幅的裙子,周長約合現在的2.65米,好象還是比較浪費布料。而且,上述的規定,唐朝的女人們,似乎並未認真執行。也是,誰這麽無聊,看到壹個女人穿著裙子,還非要人家脫下來,看看寬度是幾幅,曳地是幾寸?

凡是以執法為目的的脫人裙子,都是耍流氓。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貴。

唐朝貴婦的裙子,壹般比較貴。因為,除了大量使用上等布料以外,還在裙子上面做各種裝飾,包括花紋、金銀、珍珠等等。

比如條紋裙,裙子上就有三五種顏色的豎條紋;比如“畫裙”,就是在裙子布料上作畫進行裝飾;再比如暈襇裙,其色彩變化更多,布料顏色按照由深至淺、再由淺至深的色階順序排列,猶如濃色向兩邊擴散出暈影,故稱“暈襇”。

還有更貴重的裙子,是在裙子上裝飾金銀。為了在裙子上裝飾金銀,主要有兩種方式:壹種是泥金泥銀,即將金粉或銀粉,加入粘合劑制成金泥、銀泥,再塗刷在印花板上,最後拍印到織物上;另壹種是蹙金蹙銀,就是將捶打至極薄的金箔、銀箔,切成細縷,再將其纏繞於塗有粘合劑的絲線上,制成撚金錢、撚銀線,用這種金線和銀線在織物上制作花紋,最後用針線進行固定。著名的詩句“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說的就是用金線做這種蹙金裙子。

也有在裙上鑲嵌珍珠的,稱為“真珠裙”。

唐朝最為名貴的壹條裙子,叫作“百鳥毛裙”,屬於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所有。而且,制作的創意,也來自於這位驕奢淫逸的安樂公主。傳說她的這條裙子“正看為壹色,旁看為壹色,日中為壹色,影中為壹色,白鳥之狀,並見裙中”。雖然有點吹牛,但裙子的色彩變幻莫測,可能是真的。

安樂公主這壹創意不打緊,鳥兒們可遭了殃,史稱“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谷,掃地無遺”。鳥兒們雖然沒有生命之憂,但毛都被拔光了,身上冷啊。

以上這些穿金戴銀的裙子,那是有錢的女人們穿的。唐朝的農家女以及城市中的平民婦女,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這樣穿裙子的。她們的穿著相對樸素天然,壹般只穿著纻、麻、葛壹類質地較粗的布料所做成的衫裙,而且往往也沒有什麽印染裝飾。所以她們的裙子,壹般都是布料本身的顏色,比如白色裙子,就像劉禹錫在《插田歌》中說的“農婦白纻裙”。當然,也可以用靛藍將裙子染成青色,以至於“青衣”壹詞,長期成為年輕侍婢們的代名詞。

唐朝女人們的裙子花。

她們的花裙子,壹般有紅色、綠色、黃色、紫色、白色等幾種主要的顏色。通過對吐魯番出土唐代絲織物所做的色譜分析,發現唐朝女人們的裙子顏色非常豐富多彩,紅色有銀紅、絳紅、水紅、猩紅、絳紫等五色,綠色有碧綠、翠綠、湖綠等二十四色,黃色有鵝黃、金黃、菊黃、杏黃、土黃、茶褐等六色。

“蔓草見羅裙”“荷葉羅裙壹色裁”,這是說綠裙,又叫“翠裙”“翡翠裙”。

“血色羅裙翻酒汙”“裙紅妒殺石榴花”“窣破羅裙紅似火”,這是說紅裙,也叫石榴裙。武則天的石榴裙,就是這種紅裙子。

紅裙是唐朝女人們的最愛。唐朝女人們偏愛這種鮮艷的帶有強烈視覺刺激的色彩,表明她們不甘於平淡,想引起人的註意,成為男性目光甚至是社會的焦點,也體現出她們熱情洋溢、積極主動的性格。

根據色彩學原理,紅色在可見光譜中波長最長,是積極的、擴張的、外向的暖調區域的顏色。而紅色對人眼刺激效用最顯著,最容易引人註目,同時也最能夠使人產生情感***鳴。實驗表明,看見紅色,人的代謝速度會提高,並且紅色還能引起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反應。

我就說嘛,武則天為什麽要李治“開箱驗取石榴裙”呢?原來,她是想讓李治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此處省略1500字。

那麽,唐人為什麽要用“石榴裙”來命名紅裙子?

第壹種說法:紅裙子系用石榴花提煉出來的染料染成。

石榴花中的確含有紅色素,但從相關典籍的記載來看,以石榴花作為植物染料的染色技術,顯然在我國古代並未被廣泛運用到生產實際中,這表明此種染料壹定存在著某些不足。

既然石榴花染不了紅色,唐朝的工匠們是怎麽整出來的紅色呢?原來,他們是用紅花、茜草等傳統染料染成紅色的,這才是當時染色行業締造紅色的主流手段。因此,唐代風靡壹時的石榴裙其實主要是由紅花、茜草等植物染料染成的。

紅花,又名紅藍、黃藍,屬菊科植物,是唐朝主要的紅色染料。事實上,據史料記載,唐朝的關內道、河南道、山南道、劍南道等地均已有紅花種植。

第二種說法:這種紅裙子上裝飾有石榴花的花紋,以示吉祥。石榴和石榴花為什麽是吉祥的圖案?因為石榴的多子。古代多用裂開的石榴果實圖案,來表示多子多孫的良好祝願。

第三種說法:紅裙子的裙形像石榴或石榴花。

綜合三種說法,雖然唐朝並不是用石榴花來將裙子布料染紅的,但紅裙子之所以被稱為石榴裙,主要是由於其顏色、形制上的相近,再加以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因此紅裙子被詩人們、女人們賦予了壹個浪漫的名字——石榴裙。

很明顯,進取型人格的武則天,在積極主動、熱情洋溢、不拘禮法、崇尚自由、思想開放的性格驅使下,壹定覺得紅裙子最合自己的心意,自己也最喜歡石榴裙。可以想象,在武則天的人生步步成功之時,她的衣箱裏,肯定會多出很多條做工精制的石榴裙。

但是,我壹直相信,武則天最愛穿的石榴裙,壹定還是當年李治開箱驗取的那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