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句“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什麽意思啊?

詩句“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什麽意思啊?

詩句的意思是:(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出自唐代呂巖的《牧童》,全詩內容為:“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全詩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裏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壹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擴展資料: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巖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文學賞析: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裏“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壹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壹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壹“弄”字,更顯出了壹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壹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壹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麽,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全詩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裏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壹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