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廉政故事

廉政故事

王鞏大橋

南宋王是饒州(今江西鄱陽縣)地方官。饒州靠近鄱陽湖,土匪經常出沒,百姓苦不堪言。王上臺後,宣布嚴懲土匪,如法炮制。當時,盜匪聞訊而逃。從此,饒州太平,百姓視王為“藍天”。

幾年後,法院將把他移交給國家。饒州人得知後,紛紛前來探望,並聯名上書挽留。在形影不離中,王和毅然收拾行裝去了登州。但是沿路的壹座橋已經被壹直苦待他的人拆了,他只好繞道而行。鄉親們知道不能留下,於是扶老攜幼,痛哭流涕,送了壹程又壹程。後來,人們修復了這座斷橋,並把它命名為“王鞏橋”。

“戒石”的由來

宋太宗在位期間,下令在全國州、府、縣衙大堂前豎立壹塊石碑,向南鐫刻“公生明”四個字;北面鐫刻“施婕明”十六字,全文寫著:“二風二路,人膏人肥。百姓虐之易,次日欺之難。”這塊石頭叫“碣石”,讓各級官員進出都能看見。大約140年後,南宋皇帝高宗在各地州縣頒贈黃庭堅書法《戒釋名》。所以,後人壹提到《施婕銘》,都知道是黃庭堅寫的。

十六字的《施婕銘》不是宋太宗的禦制,也不是他的首創,而是後蜀大師孟嘗君所寫。孟嘗君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的施政也有可取之處。這份《戒石銘》是他發給中國各郡官員的“官典”。全文* * * 24句,宋太宗摘錄其中四句。這四句話用現代話說就是:“妳領的工資是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容易被妳欺負,但天理不容妳成功。”

“公生明”壹詞出自荀子的不遜文章:“公生明,偏生暗...這六個學生,君子慎之。”荀子《鄭倫篇》:“正則易直,易直則易知,易知則易知,這就是治國之道。”用現代的話來解釋也是:“天下之官皆義,讓天下之民明白事理,天下才會太平。”這個石環用了幾百年。元明以後,有人以出入不便為由,將立石改為牌坊,牌坊上刻有文字,於是石圈被廢棄。如今石環已不見蹤影,但保定市“直隸總督署”舊址仍保存著完好的木牌樓。

仙靈辣鮮

晚唐時期,四川宜章縣令,勤政愛民,清正廉明,很容易。壹次,禮州刺史崔普帶著隨從和客人去劃船春遊。當時官船所到之處,都是當地的招人拉纖。

官船行至宜章,發現拉纖的百姓中有個縣令,於是舉報了崔普。崔普得知後大吃壹驚,賀怡中計:“身為縣令,為何要自己拔纖?”何壹答:“方春,百姓農忙養蠶,時間很寶貴。我是縣令,沒別的事,就來伺候拉纖。”崔普等人聽了他的話,滿臉通紅,趕緊下船,騎著馬走了。

胡是節儉的。

北齊左丞相嚴於律己。他帶兵上前線,直到部隊紮營,他才進了自己的部隊戶口。如果兩軍交戰,他會沖鋒陷陣,先殺。主政朝鮮時,他謹慎、務實、親力親為。平日的生活很簡單,離得很遠,有杜的禮物和難得的客人。

後來因為仇人失和,後主高偉懷疑他謀反,殺了他。只得到15張弓,100支箭,7把刀,20串棗棍,2根朝廷賞賜的竹子。

雷伊不接受感謝禮物。

後漢時,任縣令曹,依法挽救了壹個原來被判死刑的人。這個“罪人”出獄後,送了2斤黃金給雷伊,感謝他的救命之恩,但雷伊拒絕接受。後來,這個人在雷伊農民看到之前,把金子放在了雷伊家的天花板上。

許多年以後,雷壹佳修房子的時候,發現了天花板上的金子。因為“罪人”已經去世,雷伊把黃金交給了政府。

郭祖申吃瓜報布。

梁武帝南北朝時,郭祖申作為接班人參了軍。他上書梁武帝,回應當時的政治弊端:“陛下太愛尊榮,管得太寬,所以清廉無門入,貪婪多道...我願貪、廉、明、懲、禁、奢、薄。”雖然他的言論沒有被武帝所用,但不得不稱贊他“說話坦白”。郭祖申不僅說得好,而且身體力行。當他在周楠當船長時,他四處搜尋邪惡,從不躲避王子和達官貴人。他帶兵嚴格,無論何時用兵,總是讓自己的親戚當先鋒。如果他不服從,他將被立即斬首。他衣食節儉,經常穿壹身舊衣服,“吃不下壹塊肉”,從不接受任何人的餵食。

人們非常尊敬他。有壹次,壹個老婆婆送給他壹根早熟的黃瓜。他再三拒絕,只好收下,馬上讓家裏人給她送來壹塊布。

雍正“只信壹半”

在古代,官員剛到任時,往往會大談民生如何如何糟糕,幾個月後再來報道如何“政通人和,萬事亨通”,以示政績。對此,清朝雍正帝明確表示“只信壹半”,並要求吏部據實考察政績,而不是輕信報道。

某地某官員執政時,為了獲得政績,不分春夏秋冬,頻繁招募民工大修水利,並強制“丁俊五百元資”。等水利完成了,再報。吏部提出要提拔他,雍正卻派人去查,說他的政績是實實在在的,卻耽誤了農業生產,加重了農民負擔,“怨民主”。

於是,他提筆說:“不行!”砍掉這個人的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