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含義是什麽?

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含義是什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壹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壹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裏。這句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壹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用流動的視角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度到平原,山巒從視線中壹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畫出了壹副氣勢磅礴的萬裏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原文: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朝代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壹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壹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裏送我行舟。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首詩具體寫作時間不確定,具體有三種說法:壹說作於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於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於726年(開元十四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百度百科-渡荊門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