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道家思想,道家對生死的觀念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而儒家思想對生死的觀念則為“殺生而取義”。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出生了他不欣喜,死去他不拒絕。無拘無束地來,無拘無束地走而已。他不會忘記自己從哪裏來,也不會追求自己要去的歸宿。有事就欣然接受,忘記生死,歸於自然。
莊子又說:“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這些真人都是那些容貌顯得寧靜淡然,心裏能忘懷壹切的人,喜怒哀樂的性情能夠與四時相通,對生活裏的任何事情都能夠坦然應對。
莊子借助真人,表達了對死亡的壹種態度,就是第壹部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
而儒家講仁人誌士可以“殺生而取義”,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而維護壹個大的道理。
在生命長河中,儒家與道家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儒家的姿態是烈士,道家的姿態是高士;儒家的姿態是與時間去爭搶,搶出來有限的時光去建立,而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這兩種人生觀最終的殊途同歸是讓生命獲得價值。但是,人生的價值判斷永遠都不會相同。
有的人更多地看中歷史上的名垂青史,看重社會上的建功立業,讓個人生命付出代價,也要去建立壹種社會功勛。也有的人更多地看重自己內心的完善、安頓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
如果是前者,他在對於人生的心有不甘就多壹點,而後者則淡泊就多壹點。其實這就是儒與道在作用於我們內心時候,在我們擁有的相同的光陰中呈現出的不同的態度。
其實,中國人在對待生死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壹種以屈原為代表,壹種以司馬遷為代表。
屈原生當戰國亂世之中,作為楚王的同姓貴族,作為壹個士大夫,當楚國被攻破穎都的時候,當秦將白起把穎都屠城的時候,盡管壹個人流落在外,盡管他還有許多國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廟和自己的國家都已經萬劫不復了。他生命的最好的終結就是隨著這壹切壹同歸去。
屈原之死是壹種殉國,也是壹種無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話說,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實現理想的現實之中被撕碎的。所以,這樣壹個人,他必須采取這樣壹種慘烈而決絕的方式來處理生命。
司馬遷有壹封著名的信,是寫給好朋友任安的,叫做《報任安書》,完整地表到了自己對於生死的態度。在信裏,司馬遷回顧了自己下獄、受刑整個過程。他說自己非常冤枉,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誣陷,滿朝文武沒有人來救他。這種情況下,他當然可以選擇死亡,以維護自己的尊嚴。
可是,他沒有。他接受了作為男人最難以容忍的恥辱:腐刑,就是被割去了生殖器。因為他有使命沒有完成,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成壹家之言的《史記》。
從他的父親司馬談把這樣壹個史官的大業托付給他的時候,就告訴他,周公死後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後五百年之於今,沒有人能夠“紹明世”,“續《春秋》”,來把這樣壹個時代記錄下來,傳承歷史。所以,司馬談臨死之前,把編撰《史記》的重任交給了司馬遷。所以,司馬遷說,他面對歷史托付下來五百年壹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態度是“小子何敢讓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有這麽大的事情,那麽寧可受辱也絕不輕生,這就是死司馬遷的態度。
2. 生與死的對話生說:“我到來可以使人高興,比如新生兒的降生。”
死說:“我的到來有時候也可以,比如安詳地死去。”
生說:“我的到來也可以使人傷心,比如降生嬰兒卻無法贍養。”
死說:“我的到來壹般都使人傷心,比如親人的死去。”
生說:“我在全世界的每天很頻繁,幾乎壹天可以降生幾萬人。”
死說:“我在全世界也很頻繁,全世界壹天幾乎餓死、病死、死於事故者也有上萬。”
生說:“我的出現被賦予神話色彩,每個新生兒都是上帝的安琪兒。”
死說:“我的出現也是壹樣,人的逝世被稱為死神領他到天堂或地獄去。”
生說:“我有壹次看到壹位懷孕的母親難產,我心壹動,讓她生下了寶寶,而且母子平安。”
死說:“我有壹次看到壹位將死的病人,但他實在不應該離開這世界,我於心不忍,沒有讓他死去。”
生說:“我很辛苦,壹直以來都有人希望他家能夠人丁興旺,但妳知道,這地球容納不下他們了。”
死說:“我也很辛苦,老是有人希望他能夠永遠不死,可妳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
生說:“我可以在這壹瞬間讓地球‘人 *** 炸’。”
死說:“我可以在這壹剎那讓地球寸草不生。”
生說:“但我們不能那樣。”
死說:“是的,我們不能。”
生說:“我們為什麽不能?”
死說:“我們不能濫用權力。”
生說:“是啊,但人類實在太可惡,是我不得不助紂為虐。”
死說:“那就得看他們什麽時候覺醒了……”
3. 壹個人的生與死 閱讀答案生與死~~~~不過是兩種不同的凈化過程,都值得去探索,都值得期待。
偶然發現,宇宙中存在另壹個相反的我,包括妳壹樣也有另壹個相反的,只是沒有依據,沒有說服力不要緊,任何事物只要妳信則有,聽我解釋。
既然有生,必然有死,同樣,既然有死,必然有生,生和死沒有誰先誰後,妳處於死的階段,同樣在探尋,死的終點會是什麽?就像我們現在處於生的階段,是無法得知死後會是什麽樣,打個比喻;胎兒生長在母體裏面,對於他來說,那麽他的世界沒有時間,空氣,陽光。。我們能理解嗎?壹朝分娩要離開那個他認為生活了“壹輩子”的世界,馬上要面臨的是壹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不願意走是不行的,因為時間到了,是不是和人生命結束時壹樣?那麽當胎兒奮力掙紮、極度不願又絲毫改變不了必須來到這個有陽光空氣時間的新世界,那壹剎那只能用哭聲來表達,漸漸適應了新世界以後,他會這樣想,原來這裏也還是不錯嘛。生命就這樣死去生來循環,不生不滅的交替,每壹次生命都得到進化,最終去向哪裏?還是繼續循環,繼續進化?也許人類起源,宇宙起源,黑洞不為人知的作用以及黑洞有沒有出口等等等等,都和我們生生死死有著密切的關聯。那麽生與死的不同之處在於————生:蛋白質加上妳壹直擁有的並且獨有的靈魂,組成壹個不可替代的妳,————死:蛋白質回歸大地再次承載新的生命,各種細菌真菌小蟲子,靈魂則聚集在某處(我只能說某處,因為目前為止我還沒去過),等待某個特定時候,再次依附在新的身軀,又或許,靈魂以其他生命形式存在,只是沒有人壹樣的承載體就不會有人壹樣的思維,再或許,靈魂存在於另壹個空間維次,等待不知名的神秘力量的安排,也或許是生來死去的循環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壹環,完全以“等待安排”的生命形式存在某處,畢竟,宇宙太大太神秘,大得超過妳最最大膽的想象,神秘得任何假想幻想都具備可能性,甚至我想,宇宙也許就是壹個大得無法想象的巨獸,銀河系不過是巨獸身體裏壹小塊組織,太陽地球月亮金星木星水星不過是組成這塊組織的細胞,人,就是細胞上數不清的分子,原子,甚至人類科技至今還沒有發現的更小的~~~~什麽子吧。
4. 求以”生與死“為 話題的作文屈原投江自盡,留下了千古傳誦的“離騷”;海子臥軌而死,呤出了優柔感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生”這個字在他們的心中猶如蒼穹白雲壹片,是那麽的微不足道。不過,切不可說他們是“輕生”,無視上帝賦予他們的寶貴生命,那是大不公平的。
他們也許是參透了人生的某壹內涵,某壹意義,或許是看破了人生的某壹本質吧!用這種或那種方式結束了生命,去過他們想要的那種生活。那些飽含哲理的詩句,便是最好的見證! 其實,生並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壹件快樂的事。
相反,死也許會讓人獲得幸福,獲得解脫。因此,當壹個人悄悄離去時,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去批判他們,這也許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 也許,又有人要產生疑問了。
照那樣說,人生豈不是只有死才是最偉大嗎?不,當然不是!其實,人世間又有幾人是看破人生的呢?大多數人還是覺得生著好。他們其中壹些腳踏實地地活著,用雙手創造生命,創造快樂,在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與屈原,海子是同等的,即使,不在同壹個空間。 但是,遺憾的是有些人裝著看破紅塵的樣子,打著“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旗號,到處尋歡作樂,虛度光陰,那簡直是 *** 。
只有軀殼,沒有思想,沒有精神,與行屍走肉有何區別呢?他們對待生命也是平淡,對死也是無所畏懼,可那不是英勇!我敢說,他們活著比死還要難受!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壹提人生的“短暫”與“漫長”了! 其實,人生中的“短暫”與“漫長”並不是對所有人而言的。
簡單地說,他們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誠然,有些人的生活豐富而多彩,於是他們感慨人生短暫。
但有些人的生活單調而死氣沈沈,他們便 *** 著漫漫人生路。對前者而言,人生就是壹天;而對後者而言人生猶如百世!不過,真正的人們又何必在乎這些呢?人生多彩,我們度過了;人生苦悶,我們經歷了。
驀然回首時,誰能說那不是壹種享受呢? 生,是壹種人生;死,亦是壹種人生。人生無阻,便無所謂人生的! 我自己都沒抄,給妳了!!!!!!!! 永遠延續…… “人故有壹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確實每壹個人都有壹死。從塵土來,最終將歸與塵土。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就好比壹次旅遊壹樣。
可當真正死亡來臨時又有誰能坦然面對呢? 生與死的選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對項羽的寫照。
當陣陣秋風從項羽吹過,這位曾經雄霸壹方的霸主就這樣死了,僅僅是因為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可他曾想過,他這壹死是解脫了壹了百了,但那江東的父老可怎麽辦? 擁有雄心壯誌的他可曾聽說過“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也許他想過可他放不下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死。
他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失敗。壹個不是理由的理由由他嘴中說出來。
“無顏見江東父老”他無顏見的是自己的失敗。過高的要求自己使他走向了那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此再也站不起來了。 為人走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甫誌高就是壹個從狗洞中爬出的人。
他為了自己能茍延殘喘幾載,他選擇了從狗洞中爬出來生存。他可曾想過他的幾栽是他拿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換來的。
自古中國有句話“士可殺,不可辱”作為壹個中國人他失去了他的尊嚴失去了,他的信仰,失去了他的理想。為了自己的生他選擇了別人的死,以別人的死來換取他的生。
還不知悔改的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可笑的理由。
他將被萬人所唾棄,被後人所憎恨。 冤屈之屈原兮,如今汝之安否 汩羅江江面上有妳的詩歌,黔中郡的山中有妳的身影,陵陽的大地上有妳嘆息。
妳的壹生是那麽的悲屈,壹生為江山社稷操勞換來的卻是滿腔的悲屈。無力回天的妳懷著滿腔的悲屈跳下了汩羅江中。
也許妳的死是對妳對楚國的壹種解脫。楚國的人們記住了妳的好,忘卻妳的不得誌,如今的端午節就是因妳而來的。
如果當初妳不悲憤的投江而去如今的人們可能不妳是誰。如今的妳在得知也許會含笑九泉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當我讀文天祥的這句詩時,我才明白什麽才是生與死的選擇——生要無愧於心,死要無愧於地。
這才是正真的生死之道。死要死的其所,生要生的無愧心。
命運的強者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為受到壹點小挫折而心灰意冷、迷失方向,甚至用結束生命的方法來向命運抗戰,而謝坤山壹個身體殘缺的人,並沒有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放棄人生。他從開始用嘴含筆寫字,到用嘴含筆畫畫,壹步壹步憑著他超人的毅力完成人生中的每壹步。
在最初幾年裏,他所有辛勤的勞作與 *** 的投入換來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失敗時他沒有灰心氣餒,而且是以更高的熱情與加倍的努力,常人所沒有的毅力繼續作畫。
蒼天不負有心人,在艱辛付出後,他終於迎來成功的碩果。成為了壹名畫家。
他用筆來彩繪人生,贊美生命。 自信,是謝坤山成功的因素之壹,謝坤山的壹句話:“別人看我,只看我缺少了什麽,我看我自己,卻是看我還有什麽?”“剩下壹只眼,是有不便,但由於心境上有了這番的開闊,因此我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憧憬著壹片光明。”
僅剩的左眼飽受“視網膜剝離”的威脅,壹次又壹次的手術失敗,他沒有放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