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中去尋找作者的某些難以言說的心跡,這大概是浸淫了傳統文化的中國讀書人的慣例吧,今年從讀了《余世存讀龔自珍》,開始對近代以降的文人寫的詩很感興趣,可以說之前多是讀不懂吧,開始慢慢試著去揣摩詩人的心情,站在作者的立場上,站在當時的環境,角度。
《別蒙自》
我昔來時春水荒,我今去時秋草長。
來去匆匆數月耳,湖山壹角已滄桑。
這是作於1938年秋的自蒙自轉昆明時,和吳宓的壹首詩。本來在寅恪先生詩集中的300多首中,很多情感更深沈濃郁的,我卻對這壹首情有獨鐘。另有壹首在蒙自作的七律《蒙自南湖》:
風物居然似舊京,荷花海子憶升平。
橋頭鬢影還明滅,樓外笙歌雜醉酲。
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
黃河難塞黃金盡,日暮人間幾萬程。
南湖本是蒙自的壹個水塘,因經常下雨,積水成湖,湖裏栽荷湖邊植柳,形成絕佳風景壹處。聯大師生於是課余經常來此散步遊玩,此是陳寅恪和吳宓等幾人來散步即景賦詩。到了1954年,陳寅恪寫成《論再生緣》,文中再引此詩,並感嘆說“十六年前作此詩,句中竟有端生之名,"豈是早為今日識“耶?噫!”第六句“北歸端恐待來生”有“端生”二字,《論再生緣》記清初女詩人作家陳端生作的彈詞小說《再生緣》。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壹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淒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這是1945年4月《憶故居》,還有篇序:
還有三篇七絕,系先生眼疾目盲之後作的,可以看出此時心緒。
《漫成》北漠西番遠不通, 前朝多事耀邊功。 如今萬裏成甌脫,笑煞當年左企弓。(左企弓:金太祖既定燕京,從初約定,以與宋人。左企弓獻詩,略曰:"君王莫聽捐燕議, 壹寸山河壹寸金 。"金太祖不聽。是時,置樞密院於廣寧府。左企弓等將赴廣寧,張覺在平州有異誌,太祖欲以兵送之。企弓等辭兵曰:"如此,是促之亂也。"及過平州,舍於栗林下,張覺使人殺之。企弓年七十三,謚恭烈。 天會 七年,贈太師,遣使致奠。 正隆 二年,改贈特進,濟國公。)這首深沈痛切,以28字之力勝過多少長篇大文。
《乙酉八月十壹晨起聞日本乞降喜賦》
降書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見此時。
聞訊杜陵歡至泣,還家賀監病彌衰。
國仇已雪南遷恥,家祭難忘北定詩。
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
?“降書夕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詔書的消息,是當天晚上傳到成都的,這時雙目失明的陳寅恪已經睡了,“醒方知”,早上醒來才知道了這喜訊。頷聯用的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典故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典故。抗戰八年,陳寅恪壹家轉徙流離,貧病交加,自己雙目失明。“家祭難忘北定詩”,用陸遊《示兒》詩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說不會忘記在家祭的時候,把勝利的喜訊告訴已故的父親。陳寅恪的父親三立老人,光緒時,協助他的父親陳寶箴在湖南實行變法、推行新政,陳寶箴、三立父子是最早的民權政治實驗的領導人。陳三立又是近代第壹大詩人,同光體詩派領袖。1933年以後,陳寅恪在北京城內租了所大房子,把父親散原老人從廬山接到北京居住,平日陳寅恪和妻女在清華園住,周末和家人同到城內看望和陪伴老人。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8日日軍入城,八十五歲的三立老人憂憤不食而死,彌留時,還在關心馬廠捷報是不是確實。
這首詩和杜甫”生平第壹快詩“寫作背景相似,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卻是差別很大,他站在歷史學家的角度,從歷史上西晉、北宋南遷後都沒有光復北歸,而我國的民族抗戰勝利著眼,感慨良多,亦喜亦悲,悲喜交集,情感濃烈深厚。
陳寅恪詩的壹個特點是情感非常深厚。為什麽情感非常深厚?因為情感中包含著國身通壹的精神,自己的生命和祖國的命運、文化的生命是壹條命。
(賞析摘自鄧小軍《現代詩詞三大家:馬壹浮、陳寅恪、沈祖棻》)
《寄大姊》1951年大寒
三年不見幾滄桑,感舊懷人夜漏長。
老病日侵無壹字,可容煎藥倍堪傷。
大姊為唐筼的堂姐琬玉夫人唐家琪,唐筼與堂姐感情深厚,唐家琪於當年12月去世。
《寄九妹》1951年大寒
煙雨迷蒙隔野塘,殘梅欲盡柳爭長。
何當***話西窗夜,人壽河清兩渺茫。
九妹為陳寅恪胞妹陳新午,嫁給表哥俞大維。
唐筼有三首《哭從姊琬玉夫人》情真意切,聞之泣下.
還有壹首
關於詩作其三,女兒們的回憶錄《也同歡樂也同愁》裏曾提到過,陪母親去香山遠郊看望大姨母,孤山寒屋,垂垂老人孤單地自己居住,靠給別人做些針線過活。唐筼和堂姐感情深厚,力邀回城同居,不肯。
忙了半日,總計約5000字,大部分是詩,居然所有內容沒有自動保存,心灰意懶。就這樣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