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詞中幾個容易讀錯的字

詩詞中幾個容易讀錯的字

詩詞有其格律,尤其是近體詩和詞,更是規矩綿密,不可隨意破格。然而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壹個讀音,壹些字音到今天甚至還發生了平仄變化,譬如擁抱的擁字,古音仄聲,然而在今天的普通話裏只有壹個讀音yōng,是平聲,平仄完全反過來了。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是在閱讀詩詞的過程中需要註意的。 以下為詩詞中容易讀錯的字。這個整理不算全面,但盡量選用知名的詩句,盡量涵括詩詞中的高頻字。當然了,在日常的詩詞閱讀中,如果想要迅速而精準地確定字音,最好的方法還是掌握詩詞格律以及練習詩詞寫作,如此就可以掌握每個字的平仄,通曉了平仄後,判斷字音就如同竈上騷除了。

間: 王安石: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間字有兩個讀音,這在今天還保留,壹音jiān,壹音jiàn,此處讀jiān。人教版語文教材把“京口瓜洲壹水間”的間字註音為jiàn,認為是間隔的意思。這是不懂詩的體現。第壹,王安石這首詩是律絕,且首句入韻,間、山、還三個字都在上平十五刪韻,如果讀jiàn,那麽第壹句就是三仄尾,留意古人詩集可發現,三仄尾的情況多出現在五言近體詩裏,如王灣的“潮平兩岸闊”,七言近體詩極少三仄尾,蘇軾的“三過門間老病死”是很罕見的例子。第二,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絕對不能平仄通押,如果讀jiàn,那就是仄聲,它與平聲的山、還,不免平仄通押的嫌疑。王安石究極聲律,不會忽略這壹聲病。第三,“壹水間”是成詞,非王安石獨創,如“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此外還有杜甫的五律:“追餞同舟日,傷春壹水間。飄零為客久,衰老羨君還。花遠重重樹,雲輕處處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鬢毛斑。”這裏的間字是平聲,與山、還、斑押韻,只能是平聲,讀jiān。 

看: 

杜甫: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李商隱: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看字有兩個讀音,壹音kān,壹音kàn。根據律詩格律,以上的看字平聲,讀kān。 陳與義: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陸遊:明朝日出春風動,更看晴天萬裏開。 根據格律,以上看字仄聲,讀kàn。 

思: 

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歐陽修: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思字兩讀,作動詞時音sī,作名詞時音sì,以上思字為名詞,讀sì。 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李商隱: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此處思字為動詞,本應平讀。但按照七律格律,兩個位置又必須用仄聲。李商隱是借用了思字的仄聲,因此兩個思字讀sì。按:借音是李商隱的常用手法,只此壹家即可,今人作詩不必再開分店。 歐陽修: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思家,思為動詞,平讀,音sī。 

吹: 

黃庭堅:詩來清吹拂衣巾。句法詞鋒覺有神。 吹字兩讀,作名詞時,如歌吹、朔吹、清吹等,仄聲,讀chuì。 姜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吹字作動詞用時,平聲,讀chuī。 

擁: 

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擁,仄聲,讀yǒng,這個字在粵語發音裏仍然還是仄聲。潮州人可要留意此字了。 

聽: 

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聽也是兩讀字,壹音tīng,壹音tìng,不分用法,視格律而定。按照詞牌《定風波》的格律,首句第二字必須仄聲,因此這個聽字須讀tìng。 

過: 

李頎: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杜甫: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過也是兩讀字,壹音guō,壹音guò。上引兩個過字均是律詩的韻腳,而律詩只能押平聲韻,因此均讀guō。 蘇軾:三過門間老病死,壹彈指頃去來今。 這是壹首七律的第二聯,過字處須用仄聲,此過讀guò。 

醒: 

李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醒字兩讀,壹音xīng,壹音xǐng,此處醒字與“請君為我傾耳聽”的聽、“唯有飲者留其名”的名等平聲字押韻,讀xīng。 晏幾道: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按照詞律,此醒讀xīng。 鄭珍:睡醒長噓壹欠伸。茫茫洚水望無津。 這是清人鄭珍壹首七律的首聯,首句醒字處須是仄聲,讀xǐng。 憑: 

杜牧: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憑字兩讀,壹音píng,壹音bìn,此處憑字仄讀,音bìn。憑字仄讀的情況,壹般出現在後接壹個具體事物的情況下。 陳與義: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此處憑字是平聲,讀píng。 

場: 

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場,古音平聲,讀cháng。 

俱: 

杜甫: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俱,古音平聲,讀jū。 

教: 

王昌齡: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商隱: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教字兩讀,壹音jiāo,壹音jiào,作“使令”的意思時,平聲,讀jiāo。 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此處教字仄聲,讀j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