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愚公的詩句

有關愚公的詩句

1. 關於愚公的詩句

關於愚公的詩句 1.愚公移山的詩句

愚公移山

作者列禦寇 朝代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壹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壹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壹厝朔東,壹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2.形容愚公和智叟的詩句

形容愚公和智叟的詩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壹)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壹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懲,苦。這裏是意動用法。

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道兒。

全句是說苦於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壹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

從積極方面說,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麽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指通豫南,直達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

這裏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

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壹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壹段話裏,就說得十分清楚。

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壹句頂著壹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

接著用“而”字壹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

像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相信他是“笨老頭”呢?(二)智叟智叟是壹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

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壹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妳這壹大把年紀和剩下的壹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壹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麽樣呢?”這話說得尖刻、誇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

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後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

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壹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