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形成於距今5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類型有馬家窯、半山、馬廠。主要分布於甘肅黃河上遊、青海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因1923首次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村而得名。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後期的壹個地方類型。其顯著特點是彩陶的發展。仰韶文化中期,以廟底溝型為代表。廟底溝型彩陶多為紅黑花,均為外彩,無內彩。裝飾圖案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狀紋、點狀紋,還有動物紋。這些模式是互動的,不均勻的,不規則的。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繼承了廟底溝的鮮明風格,但更為精細多彩,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高峰。
陶器以橙陶為主,有少量灰陶。紋飾十分精美,主要有漩渦紋、水波紋、同心圓、動物紋等。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所有氏族和部落都有相同的崇拜意識。陶器的形狀有了很大的變化。鍋、碗、碗依然存在,但儲物罐、罐、瓶的數量逐漸增多。與以前相比,燒制陶器和陶窯的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火池和窯分開,窯溫明顯提高。並且有集中的作坊式陶窯遺址。
青海大同上孫家寨墓地壹座墓葬中出土了壹件彩陶盆——彩陶舞紋盆,盆徑29厘米,底徑14厘米,高14厘米。盆的內外壁和口邊都刷了漆。最吸引眼球的是它的內飾顏色。內飾顏色的主題裝飾是三組行人圖案,每組五人,手拉手,面向同壹個方向,頭部兩側各有壹個坡道,好像是辮子,方向統壹。人體有三個下半部分,連接地面的兩條垂直道路無疑是腿,而身體的下半部分就像壹個裝飾物,每組裝飾物之間都有弧形圖案將其隔開。整個畫面,筆法流暢均勻,人物突出,造型逼真,從不同方向擺動的編發和尾飾,體現了舞蹈的節奏和律動。祖先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慶祝勝利,向上帝祈禱或向祖先獻祭。舞蹈也是圖騰活動的表現形式。馬家窯文化晚期中級陶器出現,紋飾復雜,運動感強,以紅黑相間的鋸齒紋為骨架形成各種圖案。
彩陶發展到馬廠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馬場彩陶大多以紅陶衣為地,上面用黑色繪有圖案。此時的彩陶圖案主要由四圓、曲折、蛙狀圖案和小菱形圖案構成,其中由直線構成的各種圖案尤為發達,而且年代越晚,這壹特征越突出。在半山和馬廠文化的彩陶中,有畸形的蛙紋,是形似蛙、非蛙、非人的怪物,被稱為蛙神。這是祖先對蛙神的崇拜,源於人類對洪水災害的祝福。青蛙兩棲,不怕洪水,繁殖能力強。人們模仿它,崇拜它。隨著原始先民宗教意識的不斷發展,青蛙的形象自然出現在大量的裝飾圖案中。
馬家窯文化彩陶繪畫中,以毛筆為繪畫工具,以線條為造型手段,以黑色(與墨相同)為主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和以線描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是繪畫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