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桃花源記的翻譯

桃花源記的翻譯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壹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壹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壹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仿佛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壹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壹片平坦寬廣的土地,壹排排整齊的房舍。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壹壹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裏人告辭離開。村裏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裏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誌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誌,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壹味投降,安於江左壹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裏,陶淵明的壹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壹個祖輩父輩僅做過壹任太守壹類官職。

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誌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百度百科—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