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菊花的手抄報設計:菊花

有關菊花的手抄報設計:菊花

1. 關於菊花的詩句菊花手抄報

關於菊花的詩句菊花手抄報 1.求形容菊花的成語,作為手抄報的題目,拜托各位了,拜托啦 愛問知識

描寫菊花或者含菊成語如下:持鰲封菊形容吃蟹看菊的情趣。

春蘭秋菊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孤標傲世孤:孤單;標:標準高。孤高自賞,傲然壹世。

原形容菊花傲霜獨立的形態。 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與俗流。

傲霜怒放、秋菊盎然、滿地黃花、傲骨迎寒、端莊秀麗 成語·持鰲封菊 (chí áo fēng jú) 解釋:形容吃蟹看菊的情趣。 出處:《晉書·華卓傳》:“得酒滿數百斛,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鰲,拍浮酒池中,便足了壹生。”

春蘭秋菊 (chūn lán qiū jú) 解釋: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 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菊老荷枯 (jú lǎo hé kū) 解釋:比喻女子容顏衰老。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通報》:“辜負卻桃嬌柳嫩三春景,捱盡了菊老荷枯幾度秋。 ” 秋菊春蘭 (qiū jú chūn lán) 解釋:秋天的菊花,春天的蘭花。

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2.關於菊花的小報怎麽作

菊花分成野菊、家菊,野菊花壹般開放於金色的秋季,而家養菊花有的則可以四季常開,現在簡單介紹家養菊花的畫法,看了後會讓妳有所收獲。

布局 在進行菊花創作時,先要考慮畫面布局。也就是說把妳要畫的花、葉、枝如何安排在畫面中,起到壹種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菊花的繪畫,還要考慮是否添加壹些其他的內容,如木柵欄、山石、昆蟲等,讓畫面更貼近大自然,也讓人們更能體會到田園的情趣。 畫法步驟 畫花朵 在畫菊花時,要找好位置的基礎上,畫出壹、兩朵菊花的花朵,花朵壹般用與花的本身顏色相近的灰墨色來畫,具體畫法為:用水調好淺墨,用毛筆筆尖蘸少許,然後從顯露最完整的花瓣開始畫起,逐漸向兩側及前後添加,壹般畫兩到三層就可以了。

畫菊葉 畫菊葉時要圍繞花朵進行添加,壹般下面的葉子要畫的大壹些,而上邊及後邊的葉片可以畫小壹點,用略濃的墨色,要與花朵產生壹定的黑白變化。畫葉子壹般用五筆完成,看畫面效果的疏密關系而定葉子的多少。

畫山石 畫山石的時候,毛筆蘸墨要有變化,筆腹要淺、筆尖要深壹些,這樣畫出來的效果比較好,在畫石頭時,用筆要發生變化,中鋒、半側鋒、逆鋒逐漸畫出,讓石頭的渾厚感加強,且在石頭的空白處可以用毛筆側鋒擦染,也可以用淺赭墨色染上壹些顏色,這樣就會顯得更加豐富。 畫枝杈 畫枝杈時要從下往上來畫,先條也要逐漸變細,采用交互生長的方式來表現,墨色要重壹些。

添加木柵欄 畫木柵欄時要用濃墨、中鋒,寥寥幾筆進行添加,要具有生動性,畫時要考慮畫面的布局。 以上就是關於完整菊花作品的畫法介紹。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采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采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對答題者也是壹種鼓勵,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壹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妳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

3.關於梅蘭竹菊的手抄報些什麽內容好

找壹些把梅蘭竹菊的圖片貼(畫)在黑板上當背景,再讓寫字好的同學寫幾首關於梅蘭竹菊的詩就好啦~壹些關於梅蘭竹菊的詩句- -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說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縝 《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壹處開。(黃巢《詠菊》)

眾芳搖落獨軒妍,

占盡風光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金樽。(林逋《山園小梅》)

墻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壹段香。(盧梅坡《雪梅》)

4.誰有有關菊花的古詩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菊花名句、古詩壹瞥 描寫菊花詩句名句壹瞥 ⑴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⑵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黃巢《題菊花》) ⑶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菊花》) 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鄭谷《菊》) ⑸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壹日花。 (範曾大《重陽後菊花三首》) ⑹ 過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詩客斷知聞。

恰如退士垂車後,勢利交親不到門。 (範曾大《重陽後菊花三首》) ⑺ 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

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 (劉克莊《菊》) ⑻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鄭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階砌,檐深承露難。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陳佩《瘦菊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由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朱淑真《黃花》) 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鄭板橋在《畫菊與某官留別》中寫道:“進又無能退又難,宦途踞?不堪看。

吾家頗有東籬菊,歸去秋風耐歲寒。”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壹杯”是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心境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寫下了“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黃巢:“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唐代詩人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劉禹錫 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

瑩靜真琪樹,分明對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紅裝。

粉蝶來難見,麻衣拂更香。 向風搖羽扇,含露滴瓊漿。

高艷遮銀井,繁枝覆象床。 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

壹人瑤華詠,從此播樂章。 菊 袁崧 靈菊植幽崖,擢穎淩寒飆。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 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 唐·白居易《詠菊》; 壹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 羅含宅裏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範成大《重陽後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壹日花。

宋·陸遊《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淩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宋·楊萬裏《詠菊》: 物性從來各壹家,誰貪寒瘦厭年華? 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壹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董必武《賞菊》: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 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歌詠樂延年。 陳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

5.懇求含有花卉的古詩,並加上詩句的評論,手抄報急用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在群芳鬥艷的花季裏,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她占斷春光的時候,壹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

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壹格。

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壹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沈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

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壹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

第二句卻將語意壹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壹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壹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余。“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壹轉,從想象中進壹步寫出惜花之情。

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

壹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②,那種淒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那麽,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裏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

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壹片癡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白居易此詩壹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在殘花萎紅中寄托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詩寫得更加秾麗含蓄,情調也更淒艷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東坡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象濃妝艷抹的美女壹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溶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無可否認,李商隱和蘇東坡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人們陶醉在李商隱、蘇東坡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菊 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詠菊,壹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鬥艷的景象。

而是用了壹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壹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

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裏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誌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麽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雕謝的,壹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

因此,作為後雕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壹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

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雕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壹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

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壹頓,叠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壹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給分吧。

6.菊花的古詩是菊花的詩就行

問菊 曹雪芹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壹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2 詠菊(壹) 已卷西風半吐香,不關冷月不關霜。 闌珊夢醒遲遲日,寂寞心儀淡淡妝。

野水籬邊秋飲露,寶瓶窗下硯承芳。 芙蓉相與盟前誓,肯守寒枝莫自傷。

2 詠菊(二) 偏到西風始放香,為誰憔悴冒風霜。 月傅淡彩痕尤瘦,露?徘遄擻按?薄? 本以高情難入世,何曾著意為清芳。

不獨菡萏參差夢,碧水涼風各自傷。 2 南腔北調 寒菊 宋 鄭所 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 晚 香 軒 明 高 啟 不畏風霜向晚欺,獨開眾卉已雕時。 地荒老輔苔三徑,節過重陽雨壹籬。

秋色蒼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獨念同衰晚,坐對幽軒每賦詩。

2 題 菊 花 唐 黃 ?z 颯諷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2 賣 花 聲 清 龔自珍 近世菊花粉紅駭綠,無有東籬古意,偶客秣陵, 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詞賞之。 我住秣陵西,西鳥秋啼。

也無墨客對揮犀。 何處尋秋何處醉,小妹青溪。

寒菜兩三畦,花不成蹊。 折歸燈下拌淒迷。

忽憶青門人縞袂,淡墨曾題。 2 菊 秋 瑾 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誌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 。

7.梅蘭竹菊為題的手抄報

“四君子”是指中國畫中的梅、蘭、竹、菊,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花鳥畫中,有相當多的作品是以它們為題村的,它們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壹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

那麽,梅花是在什麽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壹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壹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

此後,另壹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壹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壹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

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壹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

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壹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壹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壹樣清。” 再看蘭花。

人們畫蘭花,壹般都寄托壹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

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壹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沈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

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壹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

鄭板橋是壹個註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

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

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壹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

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

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

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壹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