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水波浩渺詩句

水波浩渺詩句

1. 關於浩渺的詩句

關於浩渺的詩句 1.求壹句描寫湖泊煙波浩渺的詩句

回鄉偶書二首·其二

唐賀知章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白話譯文

其二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實在已經是很長久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壹圈壹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壹模壹樣。

《回鄉偶書二首》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寫於作者晚年辭官還鄉之時。第壹首詩在抒發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第二首詩抓住了家鄉的變與不變的對比,流露出作者對生活變遷、歲月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與無奈之情。這兩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感情自然逼真,充滿生活情趣。

鏡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余裏。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壹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壹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這同壹意思,無非是因為壹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壹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這壹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杜甫《贈衛八處士》)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沈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壹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壹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壹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壹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凈盡了。從直抒的壹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沈了。

還需註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壹種低回沈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壹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壹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麽,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2.求壹句描寫湖泊煙波浩渺的詩句

《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宋 蘇軾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

雲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艷歌餘響,繞雲縈水。

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裏。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裏。

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雲夢南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

料多情夢裏,端來見我,也參差是。詩人做了壹個浪漫奇瑰的夢,在夢中,故人風流自在,宴樂於“郡中勝絕”的棲霞樓。

而當時蘇軾謫居黃州,正是孤獨寂寞,與親朋好友隔絕之時。夢醒之後,只見煙波浩渺,空江月明,與美麗夢境兩相對比,孤寂之感更為強烈。

《過南嶽入洞庭湖》 唐 杜甫洪波忽爭道,岸轉異江湖。鄂渚分雲樹,衡山引舳艫。

翠牙穿裛槳,碧節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無。

壤童犁雨雪,漁屋架泥塗。欹側風帆滿,微冥水驛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蒼梧。帝子留遺恨,曹公屈壯圖。

聖朝光禦極,殘孽駐艱虞。才淑隨廝養,名賢隱鍛爐。

邵平元入漢,張翰後歸吳。莫怪啼痕數,危檣逐夜烏。

1.站在嶽陽樓上,看洞庭湖水天壹色,朦朧中顯現出許多神秘。2.洞庭湖,壹碧萬頃,是江南著名的水鄉澤國。

3.洞庭湖水煙波浩渺,景色蔚為壯觀。4.洞庭湖流域沃野千裏。

5.這個玉琴湖比不上洞庭湖那麽煙波浩渺,猶如仙境壹般。以上兩首供參考。

3.關於折射的詩句

讓人冷靜是詩句有以下幾句,並附上出處和釋義。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出處《幽窗小記》明陳繼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靜,寵辱不驚。心中只是守著壹顆平常心,不羨慕榮華富貴,不依賴權勢。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純真善良的。總之像是看透了這塵世,心中像是平靜的湖面,去留無意對什麽事都放開來看,胸懷浩渺,心境開闊,心中是水波不興。真是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轉雲舒。

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意思: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壹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壹種修行。是壹種超脫,卻不是刻意的尋求。主旨在心: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靜琴聲自然淡雅,我們聽起來就不分古代現代了,強調自然淡雅是彈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贈漢陽輔錄事其壹》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時候,江上明月就很會亮;人的心態平和淡定的時候,海鷗也會感知的。說的是萬事萬物都有因果,都有條件,還說人的內心活動會折射到外在物質世界。

5、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寄白閣默公》唐賈島

意思:在石屋裏邊帶著,人的心很容易安靜,結冰的水潭裏邊,月亮的倒影都殘缺了。就是形容心靜,形容景色安靜。

4.描寫澄澈的古詩詞

念奴嬌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壹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壹葉。素月分輝,明河***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是詞人在桂林遭讒毀而被罷官,離開廣西北歸,途經洞庭湖時所作。上片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月下洞庭湖的景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壹葉”壹句尤為高妙,“三萬頃”言湖之大,“壹葉”言舟之小,壹大壹小,互相對比,展示出八百裏洞庭的浩渺與開闊。詞的下片重在抒情,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在嶺南做官的時候,常常是與孤月相隨,因為喜歡明月清光坦率著心胸。回顧平生為人處世,心中了無愧疚,也正因為如此的光明磊落,所以才感覺到現在這樣的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