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惠民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惠民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孫武,字長青,公元535年至470年生於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漢族。他是軍校的代表人物。曾祖父和祖父在齊國都很有名。他從小就喜歡研究孫子兵法,積累了很多經驗。18歲時,因為齊國內亂,覺得自己沒用了,離開齊國投奔吳國。

葛倩(?-616)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隋末,民厭時代(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南)。613年(楊迪大帝大業九年),抗擊隋朝,以豆子崗(今山東惠民縣)為根據地,有十余萬人。自稱燕王十二年,打敗了他。他犧牲後,其余由高開道率領,繼續在黃河以北地區作戰。

胡丹(955-1034),渤海(今山東惠民)人,本名周復。宋太宗大平興國三年(978)獲五音狀元。胡丹才華橫溢,擅長寫作。魯狀元後任監,判升州,移左收遺骨,入值史館。因為《河平頌》講時政,觸怒了太宗,被貶廟堂。後來,胡丹去“閆平驛”,建議出兵收復十六州,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他開始為左派補缺,重新重視歷史博物館,遷館修館,任命為尚書外交大臣。

馬正,本名季福,史靜人,李三惠民縣西北馬家堤口村人。馬正年輕又有才華。萬歷十壹年(1583)考取秀才。他從知縣做起,足跡遍布中國,從遼寧、山西到廣東、貴州。他當官30多年了。他在遼東錢寧當過6年兵。他在著名的將軍熊廷弼的指揮下駐紮在山海關外的遼寧興城,並與滿族領袖努爾哈赤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歷史告訴他:“睡在甲胄裏,流血過肝,遵守和平談判的舊律,用出人意料的恩典,六七年,塵埃不起。”萬歷四十四年(1616),馬正升任黔州刺史。此時貴州各少數民族武裝反抗明政府,朝廷官員視去貴陽為畏途,極力回避。盡管妻子極力勸阻,馬正還是慷慨赴桂陽上任。他親自制定加薪條例,與同僚日夜督促各級官員盡職盡責,與總督密切合作。很快,貴州局勢基本穩定。由於過度勞累,馬正僅半年就吐血而死。雖然馬正是壹名公務員,但他曾經駐紮在邊境地區。其詩《贈吳德兵孫南》寫道:“士久以士名,士忽談兵。北門鑰匙隨府開,東土屏為重城。粟調民力,旗搖野雲平。智終靠雲守望,數天謳歌清。”拿著羽毛扇,圍著黑圍巾,頗有儒者風範。

康出生於狄州(今山東省惠民縣)。生平事跡不詳。後來世人評論他是“大膽激進”的“天生文學家”,鐘思成在元雜劇《鬼錄》中將他列為“前輩已亡的名士”,可見他是元初的雜劇作家。康創作的雜劇,歷史上有《黑旋風老心接》和建安《荊軻之恥》兩種,現在僅存建安《荊軻之恥》壹部。那時候很流行。如賈為作詩:“李黑四,編舊心,“負荊”為小斧。走天下,寫論文,飛騷屈作詞。”

袁華中(?~ 1625)明朝武定(今山東省惠民縣)人。明末政治人物,林東黨員。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考中進士,任內黃、涇陽知府,政策良多。泰昌元年(1620)升為禦史。他誠實坦率,廉潔奉公,勇於扶危抑惡。熙宗年間,他上書論述時政八件事,說“宮室漸松,言道漸輕,法紀漸代,賄賂漸改,邊疆漸衰,官位漸失,宦官漸盛,民分漸遠”,都擊中了利弊得失的要害;他還與楊煉等人聯名上書彈劾魏忠賢,揭露崔成秀的腐敗行為。黨微對他恨之入骨,誣告他受了熊廷弼的賄賂,把他送到鎮上監獄,在獄中受盡酷刑,冤死,與冤死的楊煉、左光鬥、魏大中、周朝瑞、顧並稱為“林東六君子”。崇禎初,袁華忠被平反,獻官太傅卿。當他在斧王時,他追求“忠誠”。

李芝芳(1622—1649)山東武定人,清朝大臣。1642年(明朝崇禎十五年)1647年(清朝順治四年)進士。曾任浙江金華府官員、刑部尚書、湖廣道禦史、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昭慶(1853 ~ 1902),本名延昌,是地主魏的後代,武定知州。他家的土地占全村三分之二,北京、天津、青島、濟南、濱州都有典當行和銀行。他在剝削員工、高息斂財的同時,還向縣粥廠捐款扶貧,捐銀500兩,幫助知縣沈石泉重修惠民縣誌,賺得“慈善”之名。1890(清光緒十六年),耗資巨大,耗時三年建成了壹座城堡式的莊園,兩角設有瞭望塔。解放後,莊園重歸公眾所有。1977被山東革委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雨田(生卒年不詳),字箕坡,季晨鄉大範家村人。光緒末年,他和宋子春借用我們村三元寺的舊址,創辦惠德義學,教授窮人的孩子。民國時期改建成小學。教學質量和校舍整潔度都是全鄉最高的。他還主張對本村的老百姓進行掃盲教育,並親自在露天授課。雄雞啼鳴,劃地為言,幾十年勤而不解。村民要立碑紀念,玉田豎言不接受。據說他死於80到80歲之間。

李鴻飛(1857 ~ 1938),惠民縣南門街人,淮安知府。他自幼學畫,擅長畫人物,做過花鳥魚蟲。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因畫《宮中百花圖》深得慈禧和光緒宮賞識,賜牡丹畫壹副,杯壹個。當妳老了,妳會得到更好的繪畫技巧。

陳錫林(1867—1946),本名銀東,原名陳。惠民縣大年陳村人。曾任金鳳、京綏鐵路總工程師,京漢鐵路管理局副局長,京綏鐵路顧問。1905年,清政府決定修建京張鐵路。詹天佑任總工程師,陳錫林任副總工程師。外國專家揚言:“修建這條鐵路的工程師在中國還沒有出生。”詹天佑、陳錫麟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在1909年9月,京張鐵路通車,贏得了中國人民。孫(1870 ~ 1900)是惠民鎮大孫家村人。出生在壹個貧窮的農民家庭。曾經在惠城十字街東邊租了三間小屋,做木工,賣燈籠。晚上在鼓樓街的拳館學武術,學了壹手好功夫。1900年6月,孫到慶雲黑牛王莊報名參加義和團運動。回村後豎起了“山東武定府惠民縣城西孫氏之兄孫”的橫幅,上面寫著“助清滅洋”的口號,成為義和團中的壹支生力軍。

鐘鳴,本名湯甄(生卒年不詳),住在縣城西北的英傑。他少年時刻苦學習,去潘潘吃過飯,後來就讀於三臺學院。他的大多數學生都在那裏學習。與張紹儒、尚、李愛仁()昆仲等人壹起,我們從治學中學到了很多。他寫了《閱心錄》、《顧筆》四本書,考入範的北師大第壹科。畢業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八旗學校當老師。

曹穎(1864 ~ 1947),清河鎮街人,後遷居惠城(今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古樓街。1897(清光緒二十三年)撥貢,1910(清宣彤二年)參加貢品考核,被分配到雲南當知府。19 13再次當選眾議員。後歷任河南省睢縣、淇縣知事。1918辭職回家做惠民縣政府財政科主任。1937“七七事變”後,日軍入侵惠城,曹穎、史耀東入城迎敵。日軍封史為惠民縣維護會會長,為副會長,後任警備副司令。1月,史耀東被日軍處決,曹穎被撤職。從1938到1939,於建勛擔任偽惠民縣長時,是惠民縣聯合會會長。1940解散回家。

韓振鐸(1875—1951)是東東梆子裏的著名演員,藝名“咬弦”或“小脆皮瓜”。惠民縣大桑洛樹鎮漢龍掌村人。16歲進入我們村的戲班學習戲劇,在青衣工作。參加五虎班,在惠民、陽新、沾化、利津、廣饒演出,深受群眾好評。擅長《秦香蓮》《桃花庵》《護國圖》《挑柴》《護國圖》《神仙配》等。他的音域很寬,聲音洪亮,用詞清脆動聽,當地有句俗語叫“棉花車壹聽到抖哆的聲音就忘了擰”。

董清瀾(1882 ~ 1966)原名董寶光。惠民縣茶園街人。董清蘭家裏窮,幾次輟學。29歲考上山東經濟學院。1965438+2005年畢業後受聘為董省第四中學監事、教師。65438-0927任惠民縣第壹高小河女子完全小學校長。治學嚴謹,為人正直。1939年6月,日軍第三次入侵惠民城,形成偽政權。董清瀾憤然離職,被困家中,並非為日偽效力。日偽抓住他,罰他款,監視他,限制他出城,未能逼他就範。惠民解放後,董慶蘭欣然接受* * *生產黨的領導,積極參與恢復誌成小學、成立教育研究會、籌建惠民中學等工作。畫如《畫譜》。東方朔,字曼謙,山東惠民縣何方鄉慶豐街人,西漢辭賦家、陰陽家。漢武帝即位,廣納賢士。東方朔寫了壹封自薦信,拜他為阿郎。後來在太中任侍郎、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