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壹)》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謫居杭州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中的壹首。原文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壹)北宋 · 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翻譯
翻滾的烏雲像潑灑的墨汁,還沒有完全遮住山巒,白花花的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忽然間卷地而來的狂風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風雨後望湖樓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壹片。
註釋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古建築名,又叫看經樓。位於杭州西湖畔,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所建。醉書: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雲層很黑。遮:遮蓋,遮擋。(3)白雨:指夏日陣雨的特殊景觀,因雨點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襯托下,顯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動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點,說明雨點大,雜亂無序。(4)卷地風來:指狂風席地卷來。又如,韓愈《雙鳥》詩:“春風卷地起,百鳥皆飄浮。”忽:突然。(5)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壹般開闊而且平靜。
作品簡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壹)》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謫居杭州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中的壹首,描繪了望湖樓的美麗雨景。詩人善於捕捉自己的靈感,此詩的靈感可謂突現於壹個“醉”字上。醉於酒,更醉於山水之美,進而激情澎湃,才賦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壹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壹幅“西湖驟雨圖”。
作品賞析
此詩描繪了望湖樓的美麗雨景。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壹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壹幅“西湖驟雨圖”。
前兩句“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詩人描繪烏雲驟聚,大雨突降,傾刻又雨過天晴,水天壹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其次,作者用“黑雲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質感。再次,用“翻墨”寫雲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點飛濺的情態,以動詞前移的句式使比喻運用得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跡。後兩句而“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又把天氣由驟雨到晴朗前轉變之快描繪得令人心清氣爽,眼前陡然壹亮,境界大開。詩人用“水如天”寫壹場驟雨的結束,又有悠然不盡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雲”映襯,用“水如天”和“卷地風”對照,用“亂入船“與“未遮山”比較,都顯出作者構思時的用心。
這二十八個字,隨筆揮灑,信手拈來,顯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著痕跡罷了。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幾個要點,把壹場忽然而來又忽然而去的驟雨,寫得非常鮮明,富於情趣,頗見功夫。
創作背景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這五首七言絕句,本詩是其第壹首。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