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金縷曲 納蘭容若
2.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谷風 詩經
3.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天問 屈原
4.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白華 詩經
5. 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板 詩經
6. 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蕩 詩經
7. 民之失德,幹糇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伐木 詩經
8. 淑人君子,其德不猶。——鼓鐘 詩經
9.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碧玉歌 孫綽
10.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清廟 詩經
11. 惟德惟馨,尚茲克遍。——雍和 賀知章
12. 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發錦沙村 崔顥
13. 不知彼何德?不識此何辜?——哭王質夫 白居易
14. 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答友問 白居易
15. 功成賜宴麟德殿,猿超鶻掠廣球場。——郡齋獨酌 黃州作 杜牧
16. 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觴異味情屢極。——閿鄉姜七 杜甫
17. 懷君戀明德,歸去日相思。——贈柳圓 李白
2.關於道德的古詩1.《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這是壹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之品行。不過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於封建,應予批判。
2.《贈孟浩然》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貴品行;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3.關於德的古詩詞《論語.裏仁》
德不孤,必有鄰.
《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求通親親友》曹植
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
《淮南子.修務訓》
公正無私,壹言而萬民齊.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關於“德”的古詩詠 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5.描寫品德的古詩詞1、《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成為有靈力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
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裏。說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
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2、《石灰吟》
作者: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裏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壹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壹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3、《嶽陽樓記》
作者: 範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在天下人擔憂之前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4、《畫菊》
作者: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譯文:
菊花開放的時候,百花已經雕謝。只有她獨自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讓人心生喜悅,覺得與眾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寧願保留芬芳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
5、《芙蓉樓送辛漸 》
作者: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妳,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6.關於德的詩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報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孝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士不求有用於世,但求無愧於世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0 滿招損,謙得益。 《尚書》 1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2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3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離騷》 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 5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 7 為山九仞,功虧壹簣。
《尚書》 8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 9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 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 1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1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1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1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15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周易〉 16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18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9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20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21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 22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2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4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5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26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 2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 2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 29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 31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論語〉 3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3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 34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關於人的品德的詩句2、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這兩句說,壹生沈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雲壹般淡泊.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於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壹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傑.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誌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蹊(xī):小路.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采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壹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欲的修養,就不能使誌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幹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相互切磋,那麽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壹》)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8、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唐朝?杜荀鶴《涇溪》) 告誡人們,壹帆風順時,不要自滿疏忽,而要小心謹慎.沈淪:指沈船、溺人. 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壞事即使很小也絕不要幹,好事即使細微也壹定要做. 1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對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錯即改,無錯自勉.對別人給自己提出的意見,也應采取這種態度.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辛勤操勞,艱苦奮鬥,足以成就大業;貪圖安逸,放縱享樂,則必遭亡身之禍. 12、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這是做人的準則和美德.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讓:拒絕,舍棄.就:成就.原喻指要廣納人才,才能成就大業.也可喻指博學多聞,才有更深的造詣.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則不如梅花香.現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5、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與,交付.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豈能因為有禍患而逃避,有幸福就爭搶呢?詩句表現了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 1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在瓜田裏不要彎身提鞋(免得別人誤認為是摘瓜).在李樹下不要舉手正帽(免得別人誤認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懷疑的地方要謹慎,註意檢點規範自己的行為. 1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這兩句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語助詞,無義.兩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盡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順利通行.後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句意為:品德像山壹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1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擎(qíng):往上托,舉.擎雨蓋,指荷葉,因它像撐開的雨傘.兩句的意思是: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雕謝,卻還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椏.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 20、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寧願在枝頭含著芳香死去,也不為凜冽的北風所吹落.詩人借菊詠懷,抒發堅守節操,矢誌不渝的愛國情懷.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做壹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麽能行.意為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幫助別人成就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4、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鑒》) 善於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25、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毛詩?序》) 提意見的人沒有罪過,聽意見的人,可引以為戒. 26、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正確地批評我的錯誤的人,是我的老師;恰當肯定我的優點的人,是我的朋友;壹味奉承阿諛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賊寇.這是荀子處世做人的原則,時過千年,仍值得我們借鑒. 27、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晶瑩如冰的心藏於內,高潔如玉壺之形現於外,比喻為人內外純潔,品質高尚. 28、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雖壹。
8.描寫人物道德的古詩,5首1、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別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後再也沒有花朵可賞了。句中隱含著對菊花獨傲寒霜而後雕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2、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這兩句說,壹生沈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雲壹般淡泊。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於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壹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傑。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誌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蹊(xī):小路。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采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壹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欲的修養,就不能使誌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幹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9.帶“德”的詩句帶“德”的詩句:
1. 戢武耀七德,升文輝九功。 李世民 《執契靜三邊》
2. 況茲承眷德,懷舊感深衷。 李世民 《重幸武功》
3. 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 李顯 《幸秦始皇陵》
4. 永言念成功,頌德臨康衢。 李隆基 《過晉陽宮》
5. 仙居懷聖德,靈廟肅神心。 李隆基 《過老子廟》
6. 元氣產芝,明神合德。 李亨 《延英殿玉靈芝詩三章,章八句》
7. 德邁娥臺敞,仁高似幄披。 武則天 《唐享昊天樂?第壹》
8. 德炳韶光熾,恩沾雨露濃。 宋若昭 《奉和禦制麟德殿宴百僚應制》
9. 德盛昭臨,迎拜巽方。 包佶 《郊廟歌辭?祀風師樂章?迎俎酌獻》
10. 皇矣天宗,德先王季。 李舒 《郊廟歌辭?讓皇帝廟樂章?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