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憂國憂民的詩句如下:
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7、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陳陶《隴西行》
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10、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出塞》
11、壹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李白《西施》
12、四海翻騰雲水路,五洲震蕩風雷激。——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
13、紛披乍依迥,掣曳或隨風。——李世民《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14、晉武輕後事,惠皇終已昏。——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
15、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16、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範成大《州橋》
17、可憐無補費精神,有似黃金擲虛牝。——杜牧《題商山四皓廟》
18、遺民忍死望恢復,幾度今宵垂淚長東流。——陸遊《關山月》
19、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20、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曹松《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憂國憂民壹詞的歷史來源如下:
1、憂國憂民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據歷史記載,最早使用這個詞語的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壹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和打算,那麽他壹定會遭遇到近在眼前的憂患和困難。孔子在這裏表達了壹種深刻的哲理,即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憂患意識,否則就會遇到麻煩。
3、在唐代和宋代等文學作品中,“憂國憂民”壹詞被廣泛使用。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他的《春望》壹詩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註和擔憂。
4、憂國憂民壹詞仍然被廣泛使用,它表達了壹種高尚的愛國情操和責任意識。這個詞語的意義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但它始終代表著壹種關註國家和人民命運的精神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