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勃
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內容: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註釋: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壹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陜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誌,萬裏猶比鄰。”這裏化用其意。
簡析:
這是王勃的壹首贈別名作,它和壹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壹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壹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後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江城子
內容: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1]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註釋:
[1]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蘇軾十九歲與同郡王弗結婚,嗣後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調和,甘苦與***。十年後王弗亡故,歸葬於家鄉的祖瑩。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壹次夢見王弗後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
“不思量”極似無情,“自難亡”則死生契闊而不嘗壹日去懷。這種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麽也難以消除。讀慣了詞中常見的那種“壹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柳永)的愛情濃烈的詞句,再來讀蘇軾此詞,可以感受到它們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類型。前者是青年時代的感情,熱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後者是進入中年後壹起擔受著壹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壹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蘇軾本來欣賞“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這首詞表達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詞還有壹個值得註意之處,即這次夢中的夫妻相會,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別的烙櫻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縭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
蘇軾由於宦海浮沈,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後的無限哀痛。生活的磨難,對於無意識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該的影響。末了三句設想亡妻長眠於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兩心相通,生者對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贈王倫
內容: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釋:
汪倫:桃花潭附近居民。
踏歌:邊唱歌邊用腳踏地作節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
簡析:
這是壹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送友人入蜀
內容: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沈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水調歌頭
內容: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少年遊(去年相送)
內容: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