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白發三千丈》
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賞析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兩句,以誇張手法,極寫憂愁之重之深。起句言自己的白發長達三千丈,給人以十分突兀之感;次句道明原因,由於發因愁而白,愁既長,白發自然長,以至千丈。這兩句因果倒置,把結果擺在前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緊接著再講明原因,又給人以深沈的悲哀。起筆突兀而怪誕,落筆則驚人而貼切,十分符合詩人當時的心理。李白詩中多驚人的誇張,像“燕山雪花大如席”這樣的詩句,十分粗豪,然而只有這樣寫才是真正的李白。
對於有理想有抱負之人來說,眼見自己年老體衰卻仍壹事無成,這種悲哀就顯得格外強烈。李白如此,千千萬萬的人亦是如此,面對日益增長的白發,多少前塵往事齊湧心頭,或值得惋惜,或值得悲痛,或值得追念……而這所有的感情如今都幻化成愁,正是“剪不斷理還亂”,怎壹個“愁”字了得。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不知道明鏡裏面,哪裏來了這壹抹秋霜似的白發。明知故問,不願意承認,卻不得不承認。詩雖寫暮年悲白發,但悲中有壯,灑脫豪邁。誇張和比喻手法的運用,極其生動形象,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擴展閱讀:李白的早期生活簡介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壹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壹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壹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擴展閱讀:李杜相識
天寶三載(744年,註:天寶三至十五載、至德年號期間稱“載”而不稱“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壹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壹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壹帶)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誌,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壹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壹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壹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壹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壹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