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麽?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麽?

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教訓

鴉片戰爭中國最後失敗,這種結局是顯而易見的。毋庸多說。我們重點探究其原因及其歷史教訓。

⒈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中國這麽壹個大國,竟敗於壹個在土地、人口等方面都遠遠不如自己的小國,乍壹看來,確實令人費解的。僅就雙方的軍事條件事說吧:英方不過數十艘艦船,最初投入的兵力四五千人,增加到最多時也不滿二萬人。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航行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也至少要壹個月,所以它的後援和供應很不利。在這種條件下英對華侵略本是壹種海盜式冒險行為。而中國人民盡管在武器裝備方面落後於英國,但是在本土作戰,應該說有著極大優勢。中國人口這麽多,就說當時軍隊吧,清朝常備軍八九十萬人(旗兵約二十五萬,綠營兵64萬,合計89萬人),任清廷調遣,但中國卻壹敗塗地,當時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都深感到“失人心,傷國體……是不能無恨爾!”(姚瑩語)當時和後人,有不少總結教訓,探究原因,提出了壹些看法,例如認為英國船堅炮利,中國皆弗及,敵人有漢奸幫助,中國“兵心不固”等等,有的看法應該就有壹定道理,但或者片面,或者表面,都未觸及根本。其根本原因就在於:

第壹、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關於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我們在上邊《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和中國》中已詳細講了。通過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明顯地揭示出了這壹點。總的來說,從社會條件說,西方國家正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壹方面它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經濟科技比較先進,武器裝備也就比較精良;壹方面,其制度本身就決定了它向外侵略擴張,不可遏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兇惡的真老虎。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禦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采取投降主義政策。這是從總體上說的,清統治集團的腐敗在鴉片戰爭中得以充分地暴露。譬如,茍且偷安,驕奢淫佚(例:煙毒泛濫日深,許多官僚,卻仍躺在安樂椅上醉生夢死,甚至象奕經那樣身膺大帥之人,赴前線途中尚遊玩水,優哉遊哉);妄自尊大,虛驕盈心(對世界大勢壹無所知,對敵情不甚了了,卻以“天朝上國”自居,開始,大有“區區夷國,何足掛齒”之概,遭到挫敗,尚與不堪與外夷計較自慰,無異於阿Q的兒子打老子”精神勝利法。如奕山打了敗仗卻謊報勝仗,道光帝明知其情卻順水推舟地說:“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雲雲”);昏聵愚昧,無知之極(如楊芳的“馬桶妙計”堪為典型事例);限制和打擊抵抗派,敵視和破壞人民抗擊侵略的鬥爭(這方面的典型例子俯指皆是:如奕山的“防民勝於防寇”,清當局對三元裏抗英的限制和破壞等)。綜觀之,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執行的是妥協投降為主導的政策,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同樣的英國兵同樣的武器裝備,為什麽在林則徐那裏打不贏,在三元裏打不贏,而只在琦善、奕山、奕經之流那裏打贏了呢?這不很能說明問題嗎?所以我們說失敗的原因在於以上兩點。

2、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歷史教訓

歷史教訓和上面分析的原因是密切相聯的,原因清楚了,歷史教訓也就明暸了,不過著眼的角度有所不同,關於歷史教訓我們歸納以下幾點:

第壹,落後就要挨打,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發憤自強。在鴉片戰爭中國是落後的,武器落後,科技落後,經濟落後,最根本的還是社會制度落後。要發憤自強就要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國防。

第二,腐敗的清政府是不能領導中華民族在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取得勝利的,要取得反侵略鬥爭的最終勝利,就必須推翻清王朝尋求新的階級領導力量(當然這種領導力量最終是無產階級)。

第三,廣大人民群眾是反侵略鬥爭的主力軍,只有堅決地依靠他們,才能在反對外國侵略鬥爭取勝。

△附說林則徐被處分後的情況:他1840年10月因妥協派的誣害被革職。雖然由於忠君思想的作祟,他對朝廷的錯誤做法沒有進行應有抵制,但仍念念不忘戰事,要求再給他壹個辦理軍事的機會,表現出他的所謂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崇高胸懷和可貴品格。次年被派赴浙江,協辦海防。但旋即命充軍伊犁。他不得不滿腔憂憤準備登上遙遠的戍途。但是,這壹年8月,黃河在開封附近潰決了,大學士王鼎趕到開封堵口,極力保他留在開封治河,前後半年時間,他在風沙和風雪中奔波籌劃,以致操勞成疾,但黃河工程終於完竣了。王鼎大開宴會,林則徐被推居首座,就在這個時候,忽傳聖旨到,諭曰:於合龍日開讀。次日啟旨,曰“林則徐於合龍後,仍著往伊犁”王鼎老淚縱橫地送別他,林在告別王鼎的詩中寫道:“西行有夢隨丹漆,在望何人問斧柯”雖然自己將謫戍西行,但仍會念念不忘東南沿海反侵略戰爭。而王鼎屢向朝廷為林則徐爭公道,但不成,甚有人汙蔑戲弄他為神經病者,他懷著壹腔悲憤自縊,冀以屍諫。跨過萬裏關山,林則徐在1842年冬天到達冰雪迷茫的伊犁。伊犁將軍布彥泰問他:“君欲遠乎 ?欲近乎?”答曰:“林禁願遠”他到了帕米爾高原以東和昆侖山以北,特別是沿塔裏木河壹帶地方,南北上千裏,東西十八城,來往奔波,著手開墾荒地,興辦水利,在吐魯番壹帶,由於地面水源過分缺乏,當地維吾爾族人民。很久以來就通過壹種叫“坎兒井”引水工程,利用地下潛流來灌溉田地,林則徐到這裏以後,大力提倡坎兒井灌溉,興辦坎井工程。據說,從此以後這種井就曾被稱為“林公井”。林則徐為新疆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845年秋,道光帝認為林則徐辦勘荒屯田有功勞,命他回京以四五品起用。11月,當他行至甘肅省時,又任命他陜甘總督。這時甘肅西寧(今屬青海)壹帶的藏族在清朝壓迫下暴動。林則徐很快將其鎮壓下去。1847年春,他又被命為雲貴總督,去鎮壓那裏的回漢人民的反清鬥爭。1849年,他因病請求退職,告老還鄉,在家鄉呆了壹年光景,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爆發,鹹豐皇帝驚慌萬狀,想起了林則徐,頒給欽差大臣關防,命令他赴廣西鎮壓太平軍起義。他趕到廣東潮州府的時候,大病不起,於1850年12月死去。關於他的死因是壹個疑團。據記載他臨死時,壹再大呼“星鬥南”,其意答何?眾說紛紜,據林則徐的後人解釋,因為林則徐在廣東時得罪了十三行,他們對林則徐恨之入骨,得知林復被起用,並入粵地,便以重金賄賂其廚子給林則徐下毒,廚子在米飯中投了巴豆,以致林泄瀉不止,以致病死。自己知為十三行所害,因十三行在新豆欄附近,使憤而高呼“新豆欄”,在閩語中與“星鬥南”同音。家人當時有所查覺,因疑被毒死需要驗屍,恐怕不能全屍,便隱忍未發。外界也有查覺,但不敢唐突造次。

林則徐壹生的履歷是復雜的。從官職上說,既在京師供過職,又歷經諸多省區的封疆大吏。從清廷對他的態度上說,既有重用封賞之時,也有貶黜懲治之時。從他的蹤跡上說,從東南海沿,到西北塞關,從黃海之濱到帕米爾高原的腳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從他辦理的主要大事上說,有禁煙、抵抗外國侵略,賑濟災荒、治河興辦水利,勘荒辟田發展新疆農業,鎮壓人民反清鬥爭等等。而以我們今天的歷史唯物的眼光來看,前數項都是利於我們民族,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利於人民生計的。因而,是應該肯定的。而後壹項則是反動的舉措。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他作為壹個封建官僚,忠心地維護封建統治,效忠君主,即使在他因功獲罪,被謫戍新疆之時。他還寫過這樣的詩句:“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見《雲左山房詩鈔》卷6)。正是出於對封建王朝的效忠,他才對人民群眾反抗封建王朝的鬥爭竭力鎮壓。總之,把他放在歷史的 天平上權衡,他有功也有過,而過不掩功。應該說,他不愧為壹個偉大的愛國者,是壹個民族英雄。因此,歷史不會抹殺他,人民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