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幅寂寥的羈旅圖。秋天的夜晚,壹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舟中的遊子獨自度過這慢慢的長夜。
原文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夜泊:晚上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也有人說這裏的烏啼指“烏啼鎮”。) 霜滿天:誇張的手法形容漫天都是寒霜,這裏旨在體現天氣十分寒冷。
江楓:江邊的楓樹。
漁火:即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人認為此處“漁火”指壹同打漁的漁民。)
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
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壹裏的寺廟。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住此,因而得名。
夜半鐘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詩句解析:
明月從西邊落下,秋霜滿天,山前傳來了幾聲烏鴉的啼叫聲,江面漁船上的燈火映紅了楓樹,愁緒令我徹夜難眠。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傳來了夜半鐘聲,緩緩地地飄到我的船邊。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壹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壹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壹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壹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