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詞牌最早當出現於晚唐,今已考證。現在傳世的最早《沁園春》詞當數張先的《沁園春·寄都城趙閱道》詞。但張先其詞與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詞相比,尚欠精工。故後人填《沁園春》,多遵蘇詞。[1]
沁園是因漢明帝對沁水公主的寵愛,成為有史以來中國第壹個皇家園林,又以竇憲奪園、和帝罷免的故事傳唱至今。沁園春詞牌的產生,毛澤東以沁園春詞牌入韻,寫出了氣勢恢宏的“雪”,讓世界驚慕。而沁園春詞牌是怎樣產生的,至今鮮有人知。
據河內縣誌和懷慶府誌記載:沁園自唐宋以後就成了官僚宦族的遊樂場所,金代更是盛行。大漢王朝的覆滅,卻給後人留下了沁園這座璀璨的文化遺產,唐宋時期,達官貴族、墨客騷人湧至沁園,賞竹戲水,吟唱歌賦。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歐陽詢、陳與義、韓愈、李商隱、溫庭筠、元稹、盧仝、梅堯臣、黃庭堅、皮日休、陸龜蒙、韋莊、司空圖、鄭谷、韓偓,歐陽修、王安石、朱熹等都多次遊樂沁園觀景雅有遊。直至元明清時期的耶律遜、王鐸、李夢陽、乾隆皇帝、楊思聖、曹爾堪、鄂容安、趙執信、陳廷敬、陳壯履等也在沁園留下了不少詩文。
玩客們圍繞著沁水公主和竇憲奪園以及沁園的美麗,在歌女藝妓和河內古樂的伴陪下,他們抒懷賦詞,鼓樂升平,好壹派靡靡世界。有的歌贊公主、有的詞斥竇憲、有的戲笑竇皇後、有的頌德和帝、也有的吟唱沁園的美麗、也有的抒情竹海、還有的贊美七十二泉。
天佑三年,河內清化街王順興字號的老掌櫃王老先生,手持檀杖,三尺銀須,清瘦而文雅,來到沁園戲樓,當古樂奏起,他以河內方言略加太原音韻,唱了壹首沁園春,其字正腔園、渾厚高雅,頓驚各路高人,就連洛陽來的文壇名手馮贄等壹行也拱手相拜。王老先生雖持花炮生意,卻精通詩書琴韻,用兩個多月時間寫出了這手沁園春,其詞上下兩片、壹百壹十四字。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平仄有韻、朗朗上口、長短有致、結構順理。次日,馮贄壹行又到王老先生家拜訪,並將此詞帶回洛陽。漸漸在京城傳開,以後的文人墨客以此詞的格律平仄為母,填詞詠吟。沁園春的詞牌從此產生,並以它的格構大勢和豪放的節律受到大誌之士歡迎。
蘇軾、張先、黃庭堅、辛棄疾、陸遊、劉克莊、汪莘、蔣捷、毛澤東等都以此牌填出了千古絕唱。
編輯本段
詞調簡介
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壹百壹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壹韻到底,前半闋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後半闋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對仗。四個五字句,都是上壹下四句法。此調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兩句句法相同,俱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韻,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是為拗句。第壹、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為四字對句,而加壹字豆,第二、四字與第壹、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與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協韻,平仄恰相反;然第壹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為四字對句,與﹝過秦樓﹞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壹字不拘,下三字務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壹句三字,應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實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兩句四字對偶爾加壹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後闋起首二字協韻,俱平聲。次句四字,同前闋次句。第三句八字,上壹下七,蓋即前闋第十句而加壹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與前闋同。前闋後九句與後闋後九句字數與平仄相同。此調常用對仗句。 又名念離群、東仙、洞庭春色、壽星明、千春詞、大聖樂。
格律對照詞:陸遊《沁園春·孤鶴歸飛》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韻)。
孤鶴歸飛,再過遼天,換盡舊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念 累累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
平平(增韻)中仄平平(韻),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交親 零落如雲, 又豈料如今餘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我老,更有人貧。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躲盡危機,消殘壯誌,短艇湖中閑采蒓。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吾何恨,有漁翁***醉,溪友為鄰。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另,平仄轉換、平仄錯葉格以不同顏色區分韻部。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