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壹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重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沈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壹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著壹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裏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發,流下了濁淚。在這裏,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誌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2 蘇幕遮
範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賞析
這首詞通過秋景的描繪,抒寫詞人的離鄉之愁、去國之憂。碧雲、黃葉、翠煙,是用色澤渲染夕陽下的秋景,借以加深印象。鄉魂、旅思、愁腸、相思淚,用來映襯出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離恨。秋景的動人,適足以反襯出客愁的深長。
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次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壹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壹方面又使下闕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
3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呢?壹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壹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壹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麽人生的春天卻壹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淒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壹“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沈。壹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壹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壹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之四○) (蔣雅雲)
4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賞析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壹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壹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壹。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裏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壹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未嘗不是壹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壹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壹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5《雨霖鈴》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②,驟雨③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⑤,蘭舟⑥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⑦。念去去⑧千裏煙波,暮靄⑨沈沈⑩楚天⑾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⑿!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⒀,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⒁,更與何人說?
賞析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壹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壹。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歷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壹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壹邊是留戀情濃,壹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壹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壹轉,下啟“千裏”以下而壹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壹字壹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裏修遠。“千裏”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沈沈”,著色壹層濃似壹層 ;既曰“千裏”,又曰“闊”,壹程遠似壹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壹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壹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壹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壹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壹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壹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淒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壹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壹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壹日,年復壹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沈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壹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賞析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麽拘於壹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壹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壹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壹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傑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壹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象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於,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壹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裏就進壹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壹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開去。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壹句說,亂石象崩墜的雲;壹句說,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由於亂石和驚濤搏鬥,無數浪花卷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壹時俊傑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於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壹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裏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請看,在"公瑾當年"後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後再補上"雄姿英發",真象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壹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嘆絕的事。說它險絕,因為這裏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插進去,似乎不大相稱。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壹筆。說它又使人嘆絕,因為插上了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從藝術角度來說,真乃傳神之筆。那風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度閑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壹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從這裏就轉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故國神遊",是說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遊歷了壹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於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發(花白的頭發),所以只好自我嘲笑壹番了。在這裏,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於是只好曠達壹番。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裏用"如夢",正好回應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壹道暗流。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壹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7滿江紅
嶽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賞析
這是壹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嶽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壹些州縣,前鋒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壹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金故都)之勢。但此時的宋高宗壹心議和,命嶽飛立即班師,嶽飛不得已率軍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誌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詞。生於北宋末年的嶽飛,親眼目睹了華夏的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他少年從軍,以“精忠報國”、“還我山河”的已任。轉站各地,艱苦鬥爭,為的是“收拾舊山河”。這首詞所 抒寫的即是這種英雄氣。上片通過憑欄眺望,抒發為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下片表達雪恥復分,重整乾坤的壯誌。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了少年路雲和月,莫等灑、白了了少年頭,空悲切。“三十”兩句,自傷神州未復,勸人及時奮起,可為千古箴銘,而“八千裏路”嚴峻激烈的復國征戰,尚露熱血之奮搏,遂以“莫等閑”自我激勵,實現其驅除胡虜,復我河山之壯誌。
8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賞析
滿懷家國之愁,壯誌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後,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鬥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鬥激情卻自然噴湧而出。壹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裏」、「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壹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生前身後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壹不躍然紙上,然而壹個陡轉——「可憐白發生」!壹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壹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壹句突然壹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沈郁頓挫」的典型之作。
[難詞註釋]①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辛棄疾的好友。富有才華,堅持抗金,終生未仕。為南宋豪放詞派的重要詞人。②麾下:指部下。麾,軍旗。炙:烤熟的肉。③的盧:壹種烈性快馬。傳說劉備在荊州遭遇危險,騎的盧「壹躍三丈」而脫險。
9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賞析
這首《清平樂》,就是壹幅著色的農村風俗畫。
上片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麽年輕人,而是白發皤皤的老年人了。從"醉裏",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寫這壹農戶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裏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詩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用了兩句,占全詞四分之壹篇幅。"溪頭臥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裏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這首詞是壹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10《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
詞意淺述
壹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勾,在這清寒的秋夜,院子裏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緒,想要減斷,卻怎樣也減不斷,想好好梳理,卻更加的雜亂,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壹般不同的滋味。
賞析
此闕相見歡應是後主被擄之後所寫,以壹個喪國的君主而言,內心的苦楚與悵惘,時時刻刻如影隨形,尤其是在蕭瑟的秋夜。作者開頭壹句,開門見山的將愁緒直接表達於無言獨上樓的情緒中,手法上與詩雷同,第二句勾出月,以月如勾的意象,企圖傳述壹種孤清與不圓滿的遺憾意境,緊緊的扣住西樓獨處的人,月如勾,人獨悴;織就壹幅好不淒涼的景色。
第三句 以寂寞描述所處的情境,用寂寞統領整個情緒,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鎖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鎖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緒眼中所見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簡單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將寂寞與清秋緊密的扣在壹起,更增添了秋的蕭瑟與作者的孤獨無言。
剪不斷,理還亂,這樣的情緒想要拋開不理,卻是怎樣也無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卻又更加的雜亂失序,於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對峙的情緒,表達心中的沖突起伏,在詞的架構上激起了波朝,也讓整個情緒高張。讓讀者隨之心情起舞。
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這樣惱人的情緒是因為離愁的發酵,作弄著人,如今卻更有不同的覺受在心裏頭醞釀著。作者在最後調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輕輕道出壹切只因為離愁而起,不過在這淡淡的背後,卻隱藏著作者極深的哀痛,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中,在離愁的煎熬下,痛極而無淚的感覺,後主只瀟灑豁達的說出,又是另外壹種滋味在心裏頭,至於是怎樣的壹種滋味,就須讀者慢慢的去品味了!!
11《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 壹晌貪歡。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賞析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壹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