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廊是壹座現代化的商住建築。建築的底層沿著街道後退,留下了壹個公共空間。騎樓廣泛分布於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華僑僑鄉地區。
現代意義上的拱廊起源於李炳然的普庫爾。它最早是由英國人建造的,叫做遊廊。當地方言叫做eranda。然後,新加坡開埠商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也采用了這種遊廊結構,稱之為商店的公共走廊,或者叫五尺腳。
後來傳入中國華南,開始叫街機。1849年,海口市四牌樓街建成第壹座騎樓,由東南亞歸來的瓊籍商人建造。1875之後,廈門部分街道出現騎樓,由當地僑商建造。
騎樓的建築特征
騎樓建築主要由兩層或三層組成。為了適應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環境和氣候條件,遮擋烈日和雨水,建築的壹層設置了直通式人行道和騎樓,相當於歐式騎樓,可以全天通行。在閩語方言圈內,東南亞華僑稱之為五足基,臺灣省稱之為亭腳,寬約1.8至2.5m。
騎樓有多種結構形式,如磚混、磚木、局部桁架等。承重墻多為大戶型厚磚墻,墻基為石材,內隔墻為薄磚墻或板墻。地面多為水泥面,中間鋪地磚或木地板;屋頂采用傳統瓦屋頂和現代平屋頂相結合。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