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王昭君二首
其壹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壹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以王昭君故事為題材創作的眾多文學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譯文
其壹
漢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飄光流影照耀著明妃王昭君。
壹日出嫁,登上玉關道,天涯壹去不復歸。
漢月還可以從東海升起,明妃西嫁,沒有回歸之日。
燕支山天地凍寒,好將雪花當作鮮花,蛾眉憔悴埋沒胡沙之中。
就因為生前沒有黃金,以至被畫工畫成為醜八怪,只有死後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嘆。
其二
王昭君拍拂著玉鞍,上馬後啼哭汙染面頰紅裝。
今日漢朝宮人,明天就成為胡人的妻妾。
作品註釋
⑴這兩首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歌是中國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壹種音樂。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記載見於《晉書·樂誌》:"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其特點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
⑵秦地:指長安。
⑶明妃:漢元帝宮人王嬙,字昭君,晉代避司馬昭(文帝)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之為明妃。
⑷玉關:即玉門關。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唐王維有"春風不度玉門關"(《送元二使安西》)。
⑸燕支:指燕支山。
⑹蛾眉:細長而彎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風沙。‘
創作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 (元帝竟寧元年)出塞的。那時,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關系已和漢初不同。從公元前206年漢高帝劉邦立國到昭君出塞的壹百七十多年間,漢匈之間的關系時弛時張。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是和親,因為那時國力微弱,和親為的是以忍讓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
整體賞析
昭君出塞的故事,因為故事精彩、寓意豐富,自漢代以來就在民間廣泛流傳,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喜愛,也成為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經久不衰的壹個創作題材。千百年來,產生了許多動人的民間傳說,而且以王昭君故事為題材創作的詩歌、小說、戲劇也多得數不清。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寶十壹、二年)間,李白繼幽州之行又有壹次漠北之行,他離開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東道,至雲中郡,而後北行至單於都護府憑吊昭君墓,寫下《王昭君二首》。因為對於昭君出塞,李白滿懷惋惜之情,所以詩歌通篇都彌漫著壹種傷懷、傷感的氣氛。
第壹首詩壹開頭就用壹個"月"字,來烘托昭君遠嫁匈奴的傷感主題:中原漢家的月亮,那光華跟隨著遠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壹踏上通往玉門關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歸。"月"在這裏既代表家鄉的月亮,也代表故鄉、故國。然而壹個小小的玉門關,竟會把這壹切無情阻隔。回望家鄉那輪圓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這種生離死別的感覺,不能不讓人平添幾分惆悵。
接著詩人又以"月"字發出憂傷的慨嘆:漢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會從東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卻是壹去不返。這種別離,讓詩人既感到無奈,又感到無望,所以更加重了憂傷的思緒。詩人又提到了燕支山,終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詩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連曾經傾國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沒在黃沙滾滾的塞外。而造成這壹切的罪魁,卻是漢代後宮的畫師,昭君她生前沒有黃金送給後宮的畫師,死後也只留下壹座青冢,令後人憑吊,扼腕嘆息。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壹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壹年余即離開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