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郭沫若的詩歌

郭沫若的詩歌

郭沫若主要作品:《中折瀑》《宿廬山美廬》《霧中遊含鄱口偶成》《水調歌頭歸途》《春雷》等。所處時代:現代。出生地:中國-四川-樂山-沙灣。去世時間:1978年6月12日(戊午年)。主要成就:新詩奠基人之壹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關於郭沫若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郭沫若的詩詞

《春雷》、《水調歌頭歸途》、《中折瀑》、《霧中遊含鄱口偶成》、《宿廬山美廬》、《春雷·春雷動地布昭蘇》、《水調歌頭·歸途》、《反七步詩》、《中折瀑·奇峰傳二百》。

二、人物評價

如果他說了十句,只有三句對了,那七句錯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辯證,那說對了三句,就為同時代和以後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聞壹多評)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幹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壹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采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註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中國科學網評)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二十世紀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什麽,二十壹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方向何在這個根本問題。對郭沫若的評價要像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壹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壹定的歷史條件,要著重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顛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誇大到無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汙蔑和謾罵,那就背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同無限拔高壹個歷史人物的做法壹樣,都是不可取的。(瞿林東評)

三、個人成就

甲骨學《甲骨文字研究》《蔔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詩歌《天狗》《筆立山頭展望》《詩的宣言》《鳳凰涅_》《血肉的長城》《爐中煤》《春鶯曲》《鶯之歌》《太陽禮贊》《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我是個偶像崇拜者》《罪惡的金字塔》《夜步十裏松原》《黃浦江口》《戰聲》《駱駝》《晨安》《靜夜》《霽月》《郊原的青草》《獻給在座的江青同誌》《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太陽問答》《咒麻雀》《鋼,鐵定的壹_七_萬噸!》《紅透專深(調寄十六字令)》《四害余生四海逃》《流溪河水庫觀魚》《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戰聲集》《新華頌》《駱駝集》《百花齊放》《沫若詩詞選》《我向妳高呼萬歲——斯大林元帥》文學《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屈原》《新華頌》《迎春曲》歷史劇本《屈原》《南冠草》《武則天》《虎符》《卓文君》《聶_》《棠棣之花》《王昭君》《高漸離》《孔雀膽》《蔡文姬》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蔔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翻譯書目《茵夢湖》《少年維特之煩惱》《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雪萊詩選》《石炭王》《藝術的真實》《浮士德》《政治經濟學批判》《戰爭與和平》《沫若譯詩集》著作書目《黃浦江口》《詩集女神》《瓶》《前茅》《恢復》《水平線下》《我的幼年》《漂流三部曲》《山中雜記及其他》《黑貓與塔》《後悔》《黑貓與羔羊》《今津紀遊》《桌子跳舞》《文藝論集續集》《創造十年》《豕諦》《沫若書信集》《北伐途次》《甘願做炮灰》《戰聲》《羽書集》《話劇屈原》《蒲劍集》《棠棣之花》《虎符》《屈原研究》《今昔集》《孔雀膽》《南冠草》《青銅時代》《先秦學說述林》《郭沫若全集》《十批判書》《波》《蘇聯紀行》《歸去來》《南京印象》《少年時代》《革命春秋》《盲腸炎》《今昔浦劍》《歷史人物》《沸羹集》《天地玄黃》《地下的笑聲》《創作的道路》《抱箭集》《蜩螗集》《雨後集》《奴隸制時代》《沫若文集》《雄雞集》《洪波曲》《蔡文姬》《潮汐集》《駱駝集》《武則天》《李白與杜甫》

四、生平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壹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壹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產黨第九、十、十壹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