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813~約858)
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並從學駢文。開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於各藩鎮幕府,終身不得誌。李商隱詩現存約600首。其中政治詩感慨諷諭,頗有深度和廣度。直接觸及時政的詩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壹百韻》,從農村殘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朝200年的治亂盛衰,風格接近杜詩。《安定城樓》和哭劉著詩四首則體現了其政治抱負和憤慨。其詠史詩托古諷今,成就很大。這類詩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也有的則借詠史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史上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致力於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余味無窮。但刻意求曲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情懷。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沈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壹些詩寄興難明。此外,有少數艷情篇什,輕薄浮艷。這些詩並非作於壹時壹地,亦無統壹思想貫穿。多屬於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緒復雜無法明言的情況,因而統名為“無題”。由於它們比較隱晦曲折,千百年來解說紛紜。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於麗中時帶沈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後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最高,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艷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其詞旨隱晦的作風受阮籍影響;壹些長篇古風如《韓碑》接近韓愈的歌行;壹些抒情寫景小詩淡語天成,綽約多姿,不失盛唐絕句風味。李商隱是晚唐駢文的代表作家。其駢文屬對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間,氣韻自然。
名作《奠相國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上河東公啟》,情真意切,委婉動人。但其駢文多官場應酬文字,內容較貧乏。其散文現存較少。此外,還有壹些意在諷世的雜文體短賦。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補編》。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近人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及岑仲勉專文《〈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
著名的釵頭鳳
其壹: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壹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欄,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嘗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詢問,咽淚裝歡,
瞞、 瞞、瞞。
這兩闋詞雖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前壹首為南宋著名詞人陸遊所作,後壹首為其前妻唐婉所作,卻浸潤著同樣的情怨和無奈,因為它們***同訴說著壹個淒婉的愛情故事——唐婉與陸遊沈園情夢。
陸遊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出生於越州山陽壹個殷實的書香之家,幼年時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隨家人四處逃難。這時,他母舅唐誠壹家與陸家交往甚多。唐誠有壹女兒,名喚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不善言語卻善解人意。與年齡相仿的陸遊情意十分相投,兩人青梅竹馬,耳鬢廝磨,雖在兵荒馬亂之中,兩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過壹段純潔無暇的美好時光。隨著年齡的增長,壹種縈繞心腸的情愫在兩人心中漸漸滋生了。
青春年華的陸遊與唐婉都擅長詩詞,他們常借詩詞傾訴衷腸,花前月下,二人吟詩作對,互相唱和,麗影成雙,宛如壹雙翩躚於花叢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著幸福和諧。兩家父母和眾親朋好友,也都認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壹對,於是陸家就以壹只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訂下了唐家這門親上加親的姻事。成年後,壹夜洞房花燭,唐婉便成了陸家的媳婦。從此,陸遊、唐婉更是魚水歡諧、情愛彌深,沈醉於兩個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麽科舉課業、功名利祿、甚至家人至親都暫時拋置於九霄雲外。陸遊此時已經蔭補登仕郎,但這只是進仕為官的第壹步,緊接著還要赴臨安參加“鎖廳試”以及禮部會試。新婚燕爾的陸遊留連於溫柔鄉裏,根本無暇顧及應試功課。陸遊的母親唐氏是壹位威嚴而專橫的女性。她壹心盼望兒子陸遊金榜題名,登科進官,以便光耀門庭。目睹眼下的狀況,她大為不滿,幾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場對唐婉大加訓斥,責令她以丈夫的科舉前途為重,淡薄兒女之情。但陸、唐二人情意纏綿,無以復顧,情況始終未見顯著的改善。陸母因之對兒媳大起反感,認為唐婉實在是唐家的掃帚星,將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於是她來到郊外無量庵,請庵中尼姑妙因為兒、媳蔔算命運。妙因壹番掐算後,煞有介事地說:“唐婉與陸遊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誤導,終必性命難保。”陸母聞言,嚇得魂飛魄散,急匆匆趕回家,叫來陸遊,強令他道:“速修壹紙休書,將唐婉休棄,否則老身與之同盡。”這壹句,無疑晴天忽起驚雷,震得陸遊不知所以。待陸母將唐婉的種種不是歷數壹遍,陸遊心中悲如刀絞,素來孝順的他,面對態度堅決的母親,除了暗自飲泣,別無他法。迫於母命難違,陸遊只得答應把唐婉送歸娘家。這種情形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合常理,兩個人的感情豈容他人幹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國古代社會,母命就是聖旨,為人子的得不從。就這樣,壹雙情意深切的鴛鴦,行將被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陸遊與唐婉難舍難分,不忍就此壹去,相聚無緣,於是悄悄另築別院安置唐婉,陸遊壹有機會就前去與唐婉鴛夢重續、燕好如初。無奈紙總包不住火,精明的陸母很快就察覺了此事。嚴令二人斷絕來往,並為陸遊另娶壹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徹底切斷了陸、唐之間的悠悠情絲。
無奈之下,陸遊只得收拾起滿腔的幽怨,在母親的督教下,重理科舉課業,埋頭苦讀了三年,在二十七歲那年只身離開了故鄉山陰,前往臨安參加“鎖廳試”。在臨安,陸遊以他紮實的經學功底和才氣橫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陸阜的賞識,被薦為魁首。
試獲取第二名的恰好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秦檜深感臉上無光,於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禮部會試時,硬是借故將陸遊的試卷剔除。使得陸遊的仕途在壹開始就遭受了風雨。
禮部會試失利,陸遊回到家鄉,家鄉風景依舊,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淒涼。為了排遣愁緒,陸遊時時獨自倘祥在青山綠水之中,或者閑坐野寺探幽訪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詩;或者浪跡街市狂歌高哭。就這樣過著悠遊放蕩的生活。在壹個繁花競妍的春日晌午,陸遊隨意漫步到禹跡寺的沈園。沈園是壹個布局典雅的園林花園,園內花木扶疏,石山聳翠,曲徑通幽,是當地人遊春賞花的壹個好去處。在園林深處的幽徑上迎面款步走來壹位綿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陸遊猛壹擡頭,竟是闊別數年的前妻唐婉。在那壹剎間,時光與目光都凝固了,兩人的目光膠著在壹起,都感覺得恍惚迷茫,不知是夢是真,眼簾中飽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憐。此時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給了同郡士人趙士程,趙家系皇家後裔、門庭顯赫,趙士程是個寬厚重情的讀書人,他對曾經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現出誠摯的同情與諒解。使唐婉飽受到創傷的心靈已漸漸平復,並且開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這時與陸遊的不期而遇,無疑將唐婉已經封閉的心靈重新打開,裏面積蓄已久的舊日柔情、千般委屈壹下子奔泄出來,柔弱的唐婉對這種感覺幾乎無力承受。而陸遊,幾年來雖然借苦讀和詩酒強抑著對唐婉的思念,但在這壹刻,那埋在內心深處的舊日情思不由得湧出。四目相對,千般心事、萬般情懷,卻不知從何說起。這次唐婉是與夫君趙士程相偕遊賞沈園的,那邊趙士程正等她進食。在好壹陣恍惚之後,已為他人之妻的唐婉終於提起沈重的腳步,留下深深的壹瞥之後走遠了,只留下了陸遊在花叢中怔怔發呆。
和風襲來,吹醒了沈在舊夢中的陸遊,他不由地循著唐婉的身影追尋而去,來到池塘邊柳叢下,遙見唐婉與趙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進食。隱隱看見唐婉低首蹙眉,有心無心地伸出玉手紅袖,與趙士程淺斟慢飲。這壹似曾相識的場景,看得陸遊的心都碎了。昨日情夢,今日癡怨盡繞心頭,感慨萬端,於是提筆在粉壁上題了壹闕“釵頭鳳”,這就是開頭所提到的第壹首詞。
隨後,秦檜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陸遊,陸遊奉命出任寧德縣立簿,遠遠離開了故鄉山陰。第二年春天,抱著壹種莫名的憧憬,唐婉再壹次來到沈園,徘徊在曲徑回廊之間,忽然瞥見陸遊的題詞。反復吟誦,想起往日二人詩詞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淚流滿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覺中和了壹闕詞,題在陸遊的詞後,這就是開頭提到的第二首“釵頭鳳”。
唐婉是壹個極重情誼的女子,與陸遊的愛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結合,卻毀於世俗的風雨中。趙士程雖然重新給了她感情的撫慰,但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與陸遊那份刻骨銘心的情緣始終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處。自從看到了陸遊的題詞,她的心就再難以平靜。追憶似水的往昔、嘆惜無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著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蕭瑟的時節化作壹片落葉悄悄隨風逝去。只留下壹闕多情的《釵頭鳳》,令後人為之唏噓嘆息。
她本可以擁有更美好的戀情和回憶。人道是: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
淺情終似,行雲無定,猶如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於雲水,佳會更難重。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此時的陸遊,仕途正春風得意。他的文才頗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稱賞,被賜進士出身。以後仕途通暢,壹直做到寶華閣侍制。這期間,他除了盡心為政外,也寫下了大量反映憂國憂民思想的詩詞。到七十五歲時,他上書告老,蒙賜金紫綬還鄉了。陸遊浪跡天涯數十年,企圖借此忘卻他與唐婉的淒婉往事,然而離家越遠,唐婉的影子就越縈繞在他的心頭。此番倦遊歸來,唐婉早已香消玉殞,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對舊事、對沈園依然懷著深切的眷戀。常常在沈園幽徑上踽踽獨行,追憶著深印在腦海中那驚鴻壹瞥的壹幕,這時他寫下了“沈園懷舊”詩:
其壹: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壹帳然。
其二: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沈園是陸遊懷舊的場所,也是他傷心的地方。他想著沈園,但又怕到沈園。春天再來,撩人的桃紅柳綠,惱人的鳥語花香,風燭殘年的陸遊雖然不能再親至沈園尋覓往日的蹤影,然而那次與唐婉的際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態、無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樣,使陸遊牢記不忘,於是又賦“夢遊沈園”詩:
其壹: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
玉骨久沈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此後沈園數度易主,人事風景全部改變了昔日風貌,已是“粉壁醉顆塵漠漠”,唯有“斷雲幽夢事茫茫”。陸遊八十五歲那年春日的壹天,忽然感覺到身心爽適、輕快無比。原準備上山采藥,因為體力不允許就折往沈園,此時沈園又經過了壹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復舊觀,陸遊滿懷深情地寫下了最後壹首沈園情詩:
沈家園裏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
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此後不久,陸遊就溘然長逝了。
封建禮教摧毀了陸遊的純真愛情,但它無法阻止陸遊對愛情的想往和歌唱。面對嚴酷的現實,他無力回天,只能把壹懷愁緒、壹腔悲憤傾泄在於事無補的詞中。壹首《釵頭鳳》挽回不了陸遊的愛情世界,但它成了千古絕唱。
時過境遷,沈園景色已異,粉壁上的詩詞也了無痕跡。但這些記載著唐婉與陸遊愛情絕唱的詩詞,卻在後世愛情的人們中間長久流傳不衰。
京劇傳統劇目,本劇劇情:南宋時,山陰才子陸遊,幼與表妹唐蕙仙互訂婚約。唐蕙仙稍長,父母病逝於四川任所。陸母唐氏命陸遊弟兄接唐蕙仙至山陰。唐氏素信佛,常往娘娘廟焚香禮拜。廟主不空,借佛隱身,蓄養眾小尼暗操賤業。見唐蕙仙貌美,乃與秦檜之侄羅玉書密謀,圖將唐蕙仙獻於秦檜以盡逢迎之能事。不空詭言唐蕙仙妨克長上,只有舍入尼庵才能解救,唐氏果為所惑,於陸遊弟兄赴試之際,將唐蕙仙賺入廟中。唐蕙仙進廟,怒斥不空,因此備受折磨。山陰俠士宗子常,早聞不空惡跡,遣義士獨孤策潛入廟中殺死羅玉書,並將不空等賺入莊中殺死。唐蕙仙受驚昏迷,宗子常在其身邊拾得陸遊所題詩扇壹柄,知其為陸遊未婚妻,決定待陸遊返裏時從中成全。陸遊臨安赴試,為秦檜所忌,擯之落第。歸家後以不得唐蕙仙音信,甚為所感,矢誌不娶,而唐氏卻四處托媒與之另求婚配。宗子常疑陸遊無義,定計於沈園壹試其心。陸遊於園中窺見唐蕙仙,甚為驚疑,遂題《釵頭鳳》壹詞於帕,寄與唐蕙仙。唐蕙仙讀之,大慟成疾。宗子常知二人情深,邀陸遊兄陸子逸往說唐氏。唐氏醒悟,同意迎娶。花燭之期,唐蕙仙因久積悶郁,病已垂危。缺月終未得圓,致成千古遺恨。
三十余年前,在北京演出時,偶讀陸放翁詞賦,見《釵頭鳳》壹闕,哀婉纏綿,言言血淚,深為所動。放翁為宋代愛國詩人,不屈奸佞,力主抗金。但在腐朽的南宋王朝裏,君昏臣佞,秦檜等勾結金人,賣國求榮,放翁雄心雖大,壯誌難伸,半生郁郁不能得誌。其畢生可歌可泣之事甚多,而在個人生活中最不幸的遭遇,則是與表妹唐蕙仙的婚姻悲劇。《釵頭鳳》詞即為此而作。
我(荀慧生)因甚喜其詞,又頗同情其事,乃編寫成劇。意圖通過唐、陸悲劇,揭露封建制度、封建婚姻的毒害。然據周密《齊東野語》及陳鵠《耆舊續聞》所記,言唐蕙仙被逐於姑,改適宗室趙士程,放翁遇之於沈園,因賦《釵頭鳳》壹闕題壁間,並引陸放翁晚年所作“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壹泫然”;“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等詩為證。我以為唐蕙仙果若再醮,陸放翁未必如此追慕,念念不忘。歷史上訛傳之事不鮮,宋人筆記不足信之事甚多,如徐夢華《三朝北盟會編》,稱鄂王夫人再適,王遣韓良臣以錢遣之,讀者笑其妄誕。再如李清照再適張汝舟事,幾乎眾口壹詞,後人據《金石錄後序》考證,乃知全屬虛文。我以為陸、唐二人若潔身自守,以待來日重逢,會使戲劇性更加濃厚,感人更甚,並能激起觀眾***鳴。我因愛重陸、唐二人,而搬演此劇,更本著愛重之意塑造其人,因此另辟蹊蹺,寫唐蕙仙被逐流落尼庵,為宗子常所救,設法使其與陸放翁重圓。不意完婚之日蕙仙病篤,終成遺恨。並將《釵頭鳳》原詞譜入戲中,以增聲色。此為當時嘗試之作,舊日皮黃中尚無此範例。
此劇於壹九二八年編成,同年八月二十六日首次演出於北京開明(今民主)戲院。自飾唐蕙仙,金仲仁飾陸遊,張春彥飾陸子逸,趙桐珊(芙蓉草)飾秋香,馬富祿飾不空。此後歷次演出,深得好評,被稱為荀派五大悲劇之壹。
最初改編本中本無陸遊怒打惡尼不空壹場,後來金仲仁先生鑒於此劇悲劇氣氛濃重,觀眾心情過於壓抑,不稍作調劑,戲易於溫,因而建議增添這壹細節。演出後臺下效果甚佳。近年來,在實踐中感到原本場子較多,還有精煉壓縮必要,戲的主題及陸母唐氏性格應再加鮮明。因此重新加工整理,刪除或合並其中零散場子,並作適當豐富,以求主題思想更加突出。改編本於壹九六壹年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