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類
1、
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諸葛亮
2、
勸農業,無奪其時。
——諸葛亮
3、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諸葛亮
4、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
5、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諸葛亮
6、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諸葛亮
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8、
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諸葛亮
9、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
10、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諸葛亮
11、
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
12、
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諸葛亮
13、
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
——諸葛亮
14、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諸葛亮
15、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諸葛亮
16、
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諸葛亮
17、
誌當存高遠。
——諸葛亮
18、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諸葛亮
19、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20、
不愛尺壁而重愛寸陰,時難遭而易失也。
——諸葛亮
21、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諸葛亮
22、
圖以於易,為大於細。
——諸葛亮
23、
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
——諸葛亮
24、
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諸葛亮
25、
有文事必有武備。
——諸葛亮
26、
統治者必須具備外柔內剛的、氣質。
——諸葛亮
27、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諸葛亮
28、
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諸葛亮
29、
非寧靜無以成學。
——諸葛亮
30、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諸葛亮
31、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32、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諸葛亮
33、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諸葛亮
34、
開誠心,布公道。
——諸葛亮
35、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36、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諸葛亮
37、
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諸葛亮
38、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
——諸葛亮
39、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
40、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
詩句類
1、
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弘揚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不隨便的看輕自己。)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2、?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只希望能夠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的生命,並不想在諸侯中顯赫揚名。)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3、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壹個人要不是對名利權情等恬淡寡欲,就不可能明確自己高潔堅定的誌向,要不是在生活中保持寧靜,全神貫註於學習,就不可能達到深刻和漫遠的境界,實現遠大的目標。)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4、?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諸葛亮《後出師表》
5、?
恩榮並濟,上下有節。
(恩惠和榮寵並用,上下的關系和秩序就捋順了這句話是諸葛亮對自己進入益州後為什麽要堅決厲行法制的解釋,指出這是針對劉璋統治益州時豪強橫行、靠加官晉爵來籠絡下屬的弊政的。)
——三國·諸葛亮《答法正書》
6、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在兵敗之際接受了任命,在危難時候接受了命令。)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7、?
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
(治理國家,無論圓通還是方正都不能失去規矩,主要的要抓住、次要的也不能放失,為政不能脫離理法道統,如此則萬事可成,功業也可長久保持。諸葛亮主張用律法和規矩來規範官員和民眾的行為,維持社會秩序,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政權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的安定有序。)
——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亂》
8、?
不愛尺璧而愛寸陰者,時難遇而易失也。
(寧可不在乎壹尺長的白玉,也要去愛惜每壹寸光陰的人,他們懂得好時機難以遇到又很容易錯過呀!)
——三國·諸葛亮《兵要》
9、?
良將之趨時也,衣不解帶,足不躡地,履遺不躡。
(優秀的將領特別註意把握時機,怕錯過時機,他們休息時不脫衣解帶,腳不離開地面,行軍時鞋掉了也不去撿。這句話指出優秀的將領時刻準備抓住難得的戰機,不讓它錯失。)
——三國·諸葛亮《兵要》
10、 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
(威嚴地實施法律,他們就會知道什麽是恩惠了;不隨便加官晉爵,升了官晉了爵他們就會感到榮寵而珍惜它。)
——三國·諸葛亮《答法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