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帶著悠閑之心,先來欣賞幾首古詩之美。
壹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在江邊散步時,看到黃四娘家的花園裏,百花盛開。花朵覆蓋了園中的小徑,千朵萬朵的花,把枝頭壓得很低。整個花園,上下壹片燦爛。美麗的花兒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蝴蝶,蝴蝶在花叢中時不時地翩翩起舞。美麗可愛的黃鶯,也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展現婉轉的歌喉。
這壹幅美景,讓賞景之人陶醉,讓讀詩之人驚喜。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非有悠閑之心無法體會。
二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壹個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山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這畫面,想想就很醉人)忽然,歌聲停了,牧童靜靜的站立在大樹下,擡頭專註的望著樹上,原來,他是想要捕捉鳴蟬呢。
詩歌壹動壹靜,畫面感非常強,我們讀著詩歌,壹個可愛的牧童就這樣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樣的畫面,非慢無法捕捉。
三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壹聲雞。
詩人在魯山中旅行,看到連綿起伏的群山,時高時低,山野之景讓詩人心滿意足。幽美的的山峰起起伏伏,壹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裏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蕩,能看到熊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裏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壹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沈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壹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呢。
那麽多美麗的景色,那幾個可遇不可求的畫面,沒有漫行不可能看到。特別是最後給人留下美麗的回味空間的兩句,更是沒有浸潤到山中無法體會的。
古人的旅行,多麽悠閑啊!也正是因為悠閑,才賞到了那麽多的美景。試問,如果作者們當時是開著汽車疾馳而過,或是坐著動車呼嘯而過,亦或是坐著纜車壹滑而過,還有上述三首詩那麽多入心的美景嗎?
高速發展的現代世界,已經成為壹個地球村。人們出行的速度,越來越快。現在,飛機滿天飛,汽車滿地跑,早上人還在北京,晚上已經在廣州的街頭散步了,速度真的夠快。每個人都被速度帶著跑,蔣勛說:“我們在追求快速度的同時,往往忘掉了保有壹種心情。”
所以我們現在,是怎樣旅遊賞景的呢?各種快餐旅遊層出不窮,什麽“某某某五日遊”啦,什麽“某某某三日遊”啦,什麽“某某壹日遊”啦等等。這種旅遊,正是社會的快節奏催生出來的,整個行程都充斥著壹個字,那就是“快”!各式行程像趕鴨子壹樣拼命地趕時間,旅遊回來,除了那些匆匆忙忙拍下來的照片,以及整個行程不斷的上車下車的動作,哪有什麽景色真正地入心呢?這種旅遊回來時,往往也只有壹種感覺,那就是“累”!
旅遊,本來是壹種休閑放松的活動,這時卻給人帶來更疲倦的感覺,為什麽?就是因為太快了,每個人都那麽急躁,以至於心靈無法趕上身體的速度。所以,適時地停壹下很重要,蔣勛說:“ 人生應是可以隨時停下來緩慢行走的壹條路,而不是壹條快速的高速公路。 ”
快,是壹種速度;慢,也是壹種速度。快,是生活的需要,慢,是心靈的需要。我們要懂得在快慢之間找到平衡,讓身體停下來等等靈魂,讓心靈的節奏跟上身體的速度。 蔣勛說:“妳用生命趕路其實是不值得的,因為生命應該停下來做很多的觀賞、體會很多的感受,留出壹些跟自己對話的空間。”
當妳覺得忙的時候,當妳覺得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提醒自己壹下,我們真的時時刻刻都需要那麽快的速度嗎?是不是該停壹下好好欣賞風景了?
朱光潛說:“慢慢走,欣賞啊。”
願妳能悠閑賞景。
願妳生命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