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壹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爆竹雛形: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明清時變成了中國民間的娛樂活動之壹。
關於爆竹的詩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面朝東方,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壹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中國民間風俗畫卷。宋人特別喜歡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王安石此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該詩字裏行間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情緒,抒發了他春風得意躊躇滿誌的心情,還體現出他的執政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