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於推敲的詩句有哪些

有關於推敲的詩句有哪些

1.關於推敲的詩句有哪些

1《念奴嬌(再和)》

宋代:張孝祥

繡衣使者,度郢中絕唱,《陽春白雪》。人物應須天上去,壹日君恩三接。粉省香濃,宮床錦重,更把絲絇結。臣心如水,不教炙手成熱。

還記嶺海相從,長松千丈,映我秋竿節。忍凍推敲清興滿,風裏烏巾獵獵。只要東歸,歸心入夢,夢泛寒江月。不因蒓鱸,白頭親望真切。

2《木蘭花慢(次韻孫霽窗賦牡丹)》

宋代:張榘

漸稠紅飛盡,早秾綠、遍林梢。正池館輕寒,楊花飄絮,草色縈袍。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檻漬春膏。趁取芳時勝賞,莫將年少輕拋。

鞭鞘。驅放馬蹄高。世事壹秋毫。便飛書倥傯,運籌閑暇,何害推敲。花前效顰著句,悄幹鏌、側畔奏鉛刀。何日重攜樽酒,浮甌細剪香苞。

3《浣溪沙(再用韻)》

宋代:吳潛

海棠已綻牡丹芽,猶有東君向上花。不須惆悵怨春華。

裝綴園林新景物,推敲風月舊情懷。也饒浪蕊與浮葩。

4《風入松(為山村賦)》

宋代:張炎

晴嵐暖翠護煙霞。喬木晉人家。幽居只恐歸圖畫,喚樵青、多種桑麻。門掩推敲古意,泉分冷淡生涯。

無邊風月樂年華。留客可茶瓜。任他車馬雖嫌僻,笑喧喧、流水寒鴉。小隱正宜深靜,休栽湖上梅花。

5《周公謹硯(四首選二)》

清代:黃宗羲

弁陽片石出塘棲,餘墨猶然積水湄。

壹半已書亡宋事,更留壹半寫今時。

剩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推敲。

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

2.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壹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壹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壹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古人做詩,反復推敲,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壹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壹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壹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壹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壹改再改。初雲“到”,後圈去,註曰:“不好”;後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先後改了十多次,始定為“綠”。為什麽呢?“綠”原為形容詞,這裏用作動詞,色彩鮮明,喚起江南壹片春色,喚起聯想,引起遊子思歸的念頭,與下文的“明月照我還”密切呼應。

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是大文豪蘇軾遊廬山所作,歷來為人們所贊賞。但據《東坡誌林》,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山不同”,後來才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到處看山”,不僅意思與第壹句重復,而且語言平平,讀來乏味,改為“遠近高低”,既再現了廬山的特點,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蘊無疑豐富得多,詩意也更加濃厚。

3.與推敲有關的詩句

《劉公嘉話》壹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壹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

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壹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壹壹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

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4.王安石與賈島推敲的詩句有哪些故事

據傳,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來他覺得“到”字不好,就改為“過”,接著又改為“入”“滿”等字。經過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滿意。最後他從“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這句詩受到啟發,才決定改用“綠”字。

“推敲”壹詞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意為反復琢磨。

壹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壹首詩,其中兩句是:

“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壹時不知哪個字好。於是,壹面思考,壹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

韓愈看到,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妳騎驢子怎麽低著頭,也不朝前面看看?”

賈島壹驚,慌忙下驢,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壹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沈靜得沒有壹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

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5.詩中推敲的詩句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壹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壹”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裏,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壹個字,跑了數十裏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壹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壹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註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壹尋等於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壹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壹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壹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蘇詢門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這與他的教誨當然分不開。

據說有壹天,蘇詢買了壹幅畫,打算配壹副對聯,但他把對聯擬好後,不寫中間壹字,抄出來,讓兒女們去填,借此考壹下他們的才學:

輕風 細柳

淡月 梅花

蘇軾(東坡)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兩個字,使之成為:

輕風搖細柳

淡月映梅花

蘇小妹說:“哥哥所填,固然不錯,但所用的詞不夠精彩。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

蘇詢問老二的看法,蘇轍贊賞小妹,說:“這是煉字,用‘扶’字,更顯得風之溫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為壹色,撲朔迷離詩畫意。”

蘇詢也認為小妹的好,蘇軾也很佩服小妹的才華。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壹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壹”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裏,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壹個字,跑了數十裏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壹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壹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6.賈島推敲的詩句是

賈島推敲的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出自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題李凝幽居》,意思是夜晚池塘邊上,小鳥棲樹;月光之下,老僧敲門。

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詩人當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於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壹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壹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這壹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這是壹首描寫詩人訪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詩,其具體創作時間難考證。據詩意可知,壹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壹個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達李凝居所時,已經天黑。

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於是賈島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

二、軼事典故

關於此詩的創作,還有壹個故事:壹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驢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題李凝幽居》這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

於是他在驢背上,壹面嘴裏念叨著,壹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不知不覺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妳騎著驢子怎麽不朝前面看路?”

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在驢上得詩,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壹遍。

韓愈聽後,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妳是壹個有禮貌的人!而且壹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些。”

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於是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從此他和韓愈成了朋友。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來。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題李凝幽居

7.王安石反復推敲的詩句有哪些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唐宋八大家之壹。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當宰相後,決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堅決反對,沒幾年就被罷了官。他在京城閉居無聊,決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兒。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揚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蘇省南京市),路過於京口(令江蘇省鎮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時,船靠碼頭,不再走了。他站在船頭上,極目西望,但見青山隱隱,江水滔滔,春風綠野,皓月當空,觸景生情,更加懷念起金陵鐘山(又名紫金山)的親人來了。他走進船舶,拿出紙筆,略壹思索,就寫了壹首題名《泊船瓜洲》的詩:

京口瓜洲壹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壹到江南是什麽景象,缺乏詩意,想了壹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壹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壹些,寫出了春風的壹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壹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壹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壹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裏,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壹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壹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壹些,顯得十分醒目。

壹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8.與推敲有關的詩句

《劉公嘉話》壹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壹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

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壹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壹壹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

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