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寓理的小詩介紹如下:
壹、《重贈盧諶》
晉劉琨
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 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是劉琨臨死前的千古絕唱,小編最喜歡的詩句之意,所以放在第壹。為什麽久經沙場叱咤風雲的鐵骨英雄,變得如此的軟弱無能呢?佛家有句經典的話叫“無欲則剛”,“剛”所以化為“柔”是因為有“怕”的顧慮,即有“求未得,放不下”的欲望牽絆。
欲望是人的生理、心理本能,無論是舍命,還是求生,都是為欲望做出的選擇。生是為了奔向理想的終點而選擇的道路,死是為了理想的完成而選擇的奉獻。無論是舍身忘死的義士,還是忍辱而生的勇士,都不失為壹種大義凜然的人生境界。
二、《調張籍》
唐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蚍蜉:大螞蟻)
韓愈能成為壹代文豪,與他虛心向前人學習是分不開的。他生平最愛讀李白、杜甫的詩,從中吸取了不少創作營養。李白、杜甫去世後,有壹些狂妄自大的人對李白、杜甫的詩文惡意誹謗、詆毀。韓愈知道後,十分氣憤,馬上寫詩給予痛擊。《調張籍》是他給學生張藉的壹首詩。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詩文流傳於世,放射出萬丈光芒。哪知壹群愚妄無知的小兒,竟然無端對他們誹謗、傷害。這就像螞蟻想搖動參天大樹,太可笑,太不自量了!後來,“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兩句詩流傳下來並被人們用作諺語,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卻不自量力,妄圖動搖強大的事物。
三、 《觀書有感(其壹)》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壹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註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四、《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呵!所以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只是局部,這必然帶有片面性。其實,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道理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五、《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朝時期的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