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送雁群的意思是蕭蕭地送來了壹群群的大雁,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風引》。
《秋風引》原詩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秋風引》翻譯不知秋風是從哪裏吹來,蕭蕭地送來了壹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風來到庭中的樹木上,羈旅他鄉的孤客最先聽到了秋聲。
註釋引:壹種文學或樂曲體裁之壹,有序奏之意,即引子,開頭。
至:到。
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雁群:大雁的群體。
朝:淩晨。
庭樹:庭園的樹木。
孤客:單身旅居外地的人。這裏指詩人自己。
聞:聽到。
鑒賞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稱贊韋應物的《聞雁》詩先直抒“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再以情會景,描寫“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是“其情自深”,而“壹倒轉說,則盡人能之矣”。同是寫聞雁,同是抒歸思,劉禹錫這首《秋風引》偏偏“倒轉說”,卻取得了同樣強烈的藝術效果。
首句切題,就題而問: “何處秋風至?”這壹問破空而來,大有空際著筆,突兀勁挺之勢。本來“西北秋風至”(江淹《休上人怨別》),誰人不曉?詩人明知故問,正透露出蕭蕭秋風引起的無限感慨。宋玉在《九辨》中早就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殺的秋氣,最易牽動孤客感傷、思憶的情懷。難怪“自古逢秋悲寂寞”幾乎成了遊子的壹種心理常態。劉禹錫被貶官異鄉,既有壯誌難酬的苦衷,有憂慮國運的隱痛,更有思親念故的戀情。此時,壹陣秋風吹來,更使得他愁腸難平。因而這壹問並非深究秋風之何來,而與李白《春思》: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異曲而同工,寓含著傷秋、怨秋的無限情思。
首句雖以問語出之,但第二句卻並不以答語扣含,而是宕開壹筆,以耳之所聽、目之所見,狀秋風蕭蕭之聲。寫群雁辭歸之形,這就把無形的秋風化作可視可聞、具體可感的形象,並在這淒切的景色中隱含著詩人的情思:蕭蕭秋風能把那知節令的大雁壹群群地送往溫暖的南方,可又有誰能送我這滿懷歸思的遊子返回故鄉呢?曹丕曾在《燕歌行》中以壹個女子的口吻述說道: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雖也以秋風雁歸,表現思斷肝腸的愁情,卻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本詩卻以情會景,寄情於物,將念故之情融於秋風送雁的圖景之中。
後兩句,詩人將視野由遠而近,由高而低,從天際的群雁移到風入庭樹、孤客感觸。“朝來”即承接照應上兩句,說明秋風之至雖無處可尋但隨處都有,又暗含末句“先聞”二字,表明孤客對秋風感觸之早、之深。“孤客”二字則點破題旨,突出了人與物的關系。“最先聞”又“為孤客傳神”,使其“無限情懷,溢於言表” (李瑛《詩法易簡錄》)。
這首詩雖以秋風為題,抒寫孤客愁思,但詩人並沒有在客心上鋪張揚厲,而是馳騁想象,尋秋風之跡,狀秋風之聲,繪出秋日寂寥之景,這景中已融進了孤客的深切感觸,映襯出遊子的思歸愁腸,後壹句既畫龍點睛,又臨去秋波,點破題旨,給人以極大的思索和聯想余地,堪稱為壹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劉禹錫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