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春天來了,又到了野菜瘋長的季節

春天來了,又到了野菜瘋長的季節

陽春布澤,又是野菜茂盛的季節。若遇壹兩場小雨,就如雨後春筍,在松軟的大地上,破土而出。對喜歡吃野菜的人來說,迎來壹段可以大飽口福的日子。野菜之鮮,野菜之美,野菜之嫩,宛如壹股涓涓細流,流過我們的味蕾,成為舌尖上永恒的記憶。

我們“70後”對於野菜有著深深的記憶。過往酸甜苦辣的時光,猶如蒲公英、馬齒莧、薺菜、養心菜、苜蓿、苦菜、掃帚苗、大葉菜、堿蓬等各種野菜葉子尖上,綴著的那壹滴晶瑩剔透的露珠。時時會在腦海深處,閃現著璀璨的光芒。

野菜之美,首在其野。生於田間地頭、野坡野嶺。再貧瘠、再荒蕪的角落,只要有陽光、雨水和風,就夥同遍地的野草,肆意生長。無需像莊稼壹樣,需要人的照料,也無需施肥打藥,也不懼狂風暴雨和蟲害。就默默地生長,無人問津也要舒展開綠色的葉子,於荒蕪中開出驚艷的花朵。若有人采摘,就心甘情願奉獻出獨有的美味。在長輩們經歷的災荒時期能果腹充饑,也能成為如今人們精心制作出的佳肴。野菜,實乃雅俗兼備之物,既能下得了廚房,也上得了廳堂。

每種野菜除了獨有的味道口感,還有自己獨特的醫藥價值,為不同的人群提供改善體質的作用。神農遍嘗百草,李時珍的《百草綱目》,都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而我們熟知和常食用的野菜也大多都在其中。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更多的人意識到食療對身體保健的重要性。野菜也理所當然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和各種飲食場所,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新寵”。

野菜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喜愛,不外乎野菜重要的壹點,野!野菜野起來,就各美其美,各野其野。野即是壹種特性,野即是生命自由的生長狀態。因為野,沒有受到更多人類活動的幹擾,沒有經受更多的化肥、農藥、汙染等的影響。野菜因而更幹凈、純粹,食用也更放心。野菜的野,終於野出了自己的路子。

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都像這野菜壹樣,在大人眼中都是野孩子。父母長輩常年忙於生計,每家孩子也多,想顧也顧不過來。索性就不管不顧,放任生長。整天滿街地跑,村裏跑夠了就往野地裏跑,野地跑夠了就往鄰村跑。天高地闊,從沒有想過回不了家,從沒想過遇到什麽危險。抓鳥逮魚,上房爬樹掏鳥窩。有時不小心,也難免遇到磕碰,弄得身上青壹塊、紫壹塊的。就是厲害些,扭到胳膊腿也不敢告訴大人,自己悄悄地忍著。調皮搗蛋過了,弄個小口子,流點血,自己就從地裏找點蒲公英的葉子,用手搓壹搓,把綠色的汁液抹在傷口,不出兩天就好了。

記得有壹次,和幾個小夥伴鉆進蘋果園裏,偷了幾個蘋果,被園子裏的狗追著跑。口袋裏的蘋果邊跑邊掉,逃出來若手裏還攥著壹個,那就算勝利了。雖說我們這壹代人缺少父母的照料和教誨,卻也在土地上,像野菜壹樣,瘋長了起來。野,有點放縱的意思,卻也是真正自由的壹種。自由,讓我們有了更多任意發揮的脾性。面對各種情況,都能有勇氣或是壹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去面對,如此想來,野也有野的好處。

小的時候,在農村盡管生活條件算不上好,也基本不用再為吃而發愁。每家都有自己種的小菜地,也都養著雞鴨鵝等。像我們這些小孩子饞了,也會動用自己的小聰明,想辦法打打牙祭。河裏抓魚蝦,坡地裏逮螞蚱,從樹林子裏找蘑菇,都能滿足我們好吃的胃口。在外面玩得忘了飯點也是常有的事情,菜園子裏的黃瓜、西紅柿,莊稼地裏的花生、地瓜,不管誰家的都是吃了再說,也從沒有哪家主人罵街或是找上門的事情。有時若是實在找不到吃的,五月裏就近有槐樹,就夠點槐花吃,弄多了就帶回家,讓父母給放點面糊烙個餅子。還有榆錢兒,想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和記憶,用手握著榆樹枝子,輕輕壹捋,直接塞進嘴裏,那帶著淡淡甘甜的味道,至今也難忘。如今城市裏的榆樹比較少,若遇到還有榆錢兒時,還會忍不住去捋來壹把嘗嘗。

像蒲公英、馬齒莧、薺菜、苦菜、地瓜葉等這些常見的野菜,小時候大人也常常弄回家。苦菜可涼拌蘸醬,蒲公英、馬齒莧、薺菜可包大包子,也可涼拌,或是摻進玉米面裏蒸窩頭,地瓜葉可以和搟碎的花生米熬菜,總之那時候我們小孩只顧著吃。吃飽了不餓,也不去想這些野菜還有什麽藥用價值。隨著年齡增加,聽老人們說的也多了,知道的也多了,也會想方設法弄些野菜來吃。只是如今城市裏野菜少見,很多周邊地裏的野菜也不清楚打沒打藥,也不敢亂挖。若是在市場上看到有賣的,就會買些回來開開葷了。

前年父親住院,遇到同病房壹位大叔前來探望的朋友。快70歲的模樣,看起來卻才50多歲的樣子。身體偏瘦,卻身子硬朗,耳不背眼不花,說話健談又思路清晰。忍不住好奇心,我和老人家聊起來,他是如何 養生 的,身體保養得如此之好。老人家給我講了自己認為有用的三點原因,壹是保持樂觀的心態,遇到事情要坦然面對和處理,不悲觀、不怨天尤人。二是每晚用艾蒿和花椒煮水泡腳,能起到活血和祛濕的效果。再有就是老人家每天都喝壹杯自制的“苦水”,這“苦水”就是用自己采摘的白蒿和蒲公英晾曬後配制而成。原來老人家 養生 的秘密還是在這野菜上,看來這當年饑荒時期用來填飽肚子的野菜,還有讓人延緩衰老、改善身體的妙處。

很多人都知道蒲公英和白蒿,除了能吃外,還有消炎、清熱解毒的功效。蒲公英,又俗稱“婆婆丁”,我們比較熟悉它的樣子,是因為那毛茸茸、輕飄飄的花朵。小時候我們都喜歡放在嘴邊,輕輕地壹吹,看它向著遠方四散而去的樣子。而白蒿很多人可能不甚熟悉它的長相,白蒿有著比較細長、瑣碎的葉子,有點類似青菜茼蒿的樣子。之所以叫白蒿,因為剛長出的白蒿,外表看起來覆蓋著壹層薄薄的白醭,像艾葉的顏色。而此時的白蒿除了鮮嫩之外,是其藥用價值最好的時候。

白蒿是春綠的先行者,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先於眾草,於早春搶先發芽。“正月白蒿二月蒿,三月割了當柴燒。”說的就是時令對野菜的重要性。正月裏的白蒿叫白蒿,尚在繈褓之中;二月裏白蒿是野菜,可以食用;要是到了農歷三月,白蒿成了茅草,就只能當柴禾燒了。三月的時候,田間地頭,在還沒有朽腐掉的蒿子下面,壹簇簇新苗披著壹層灰褐色的軟毛,稚嫩的莖葉兒綠中泛白,柔柔地生長著,如綠白蒿於地面。清明前後,正值白蒿風華正茂,人們到野外踏青之時,順便采集壹些,從而讓茵茵的白蒿為人們的餐桌生活增添了壹道 美食 。

蒲公英於我個人來講,因為壹次特殊的經歷,成為記憶最深的壹種野菜。不是因為它的味道,也不是因為喜歡過的花朵,那是因為我故去的大爺。那時自己應該是七八歲的樣子,正是麥忙時節,父親在甘肅工作回不來。麥子收割後,就在麥場上晾曬,晾曬後用鍘刀去掉麥稈,再用石滾子碾壓出麥粒,用木掀揚場,才能裝袋運回家貯藏。大爺在幫我家鍘麥稈時,壹不小心鍘刀落在了手背的手腕處,頓時血就從長長的口子上流出來。當時我和大爺家的哥哥都在現場,年幼的我們都嚇得六神無主。

大爺用另壹只手捂著傷口,血還是不斷地湧出來。大爺讓哥哥從附近的地頭上去找些蒲公英來,搓出綠色的汁液後,連同蒲公英壹起敷在手背上,又用壹塊布暫時包紮了壹下。我們都以為,神奇的蒲公英能讓大爺傷口愈合,不會有什麽事情。然而大爺自己也可能沒想到,這道傷口會奪去他的生命。幾日後,大爺傷口化膿感染,再去醫院已經為時已晚。那時,我才知道還有破傷風;那時,我深深記住了蒲公英;那時,我看見了親人們的淚水;那時,我才知道生死離別,是壹種深深的痛。痛到成為我今生內心深處的壹道傷疤,痛到如今壹想起來,還會有血從心中滲出來。

春天來了,各種野菜又在田間地頭瘋長。我想疫情之後,該帶著七歲的兒子,回老家去看看。帶他去挖挖野菜,嘗嘗各種野菜的味道,也認識壹下這些野菜的樣子,知道它們叫什麽。讓兒子在故鄉的土地上,像當年的自己,盡情去跑。像這些地裏的野菜,盡情去瘋長。野,就野出自己的個性與本性;野,就野出這片土地的胸懷。不管貧瘠,還是富饒,春天來了,就甘願傾出自己的壹切,給這裏的人們,給這裏所有需要的生命。( 鑠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