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歡
壹、滿分掩蓋了什麽?
看高考滿分作文,經常會驚嘆壹些青年才俊的語言和文筆,好帥氣,好機敏,好活潑,但這只是第壹次看時的印象。再讀的時候,我已經覺得,像駢文壹樣華麗的駢文,是壹種意義缺失導致的簡單直白的表達。因此,雖然有許多漂亮的句子,但練習仍然是壹種練習,不能自動升級為“作品”。這些年輕的人才有語言天賦,但他們最終無法寫出任何帶有壹點“藝術”元素的東西。
原因有三。
第壹,高考閱卷制度本來就有毒副作用。閱卷老師時間緊,任務重,沒時間去細細品味“思而得之”的意味深長,只好“90秒判生死”。聰明的壹線老師自然不想引導學生走含蓄雋永的道路,而語言之於閱卷者就像外表之於相親對象,可以讓壹個美好的“第壹印象”瞬間變成壹個美好的分數。所以,引導學生專攻語文,成了高中語文老師心照不宣的事情。
第二,教科書(包括大學教科書)對含蓄雋永的生成路徑或“王顧談他”的表述模糊。高中語文課本裏雖然有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很有意義,也足夠有意義,但是對於意義生成的原理卻諱莫如深。重點往往被刷到壹邊,不僅讓學生進不去,也讓最有天賦的學生不得不和別人競爭誰的字更漂亮。而且很多語文老師都很困惑,自己不能獨立閱讀文學作品,更不用說指導學生寫什麽才能稱之為“作品”(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組原組長孫紹振教授在他的《中學語文教學》壹書中提到,新課改後,國內很多語文老師,包括很多特級教師,寫信反映看不懂新編入教材的詩詞散文,看不懂老師的書,想象壹下,超壹流的老師還是這樣,其他老師可以想象壹下:足以證明作者說的是真的。)
第三,中學教研更註重教法的探索,而不是文本的探索。教研機構組織的教學培訓淪為教學方法培訓。課題的選擇,教研質量的評價體系,甚至壹堂公開課的評價標準,都指向了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之外似乎沒有教研,文本探究是壹種別樣的教研。孫文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這是大勢所趨,智者也會隨波逐流。有些特級教師把教法玩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又出新招,可見其智商之高,壹般人是比不上的。這些特級教師之所以看不懂課文,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基於功利考慮的“順勢而為”。他們專門研究教學方法,和其他事情無關。他們願意做知識的“二傳手”(排球比賽中,二傳手從壹傳接球,然後傳給主攻,也就是說很多中國老師都是從“老師的書”上得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把這種理解傳遞給自己的學生),最後他們成功了,出名了。沒錯,聰明人就是聰明人。只是那些優秀的高中生吃了苦頭。
對高考評卷制度的毒副作用,對沒有教研的教學方法的萬能,作者略加評論,即“以余年之力,未能毀山壹毛”,停。然而,我們不得不探索意義的生成路徑,以全面、真正地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那些極具語言天賦的學生停止炫耀華麗的排比句。
意義是如何生成的,它的表達結構是怎樣的,如何引導高中生運用意義生成的原理創作出帶有壹點“藝術性”內容的作品,是我們亟待探索的問題。
二、意義的表達結構
結構決定功能。壹個詞、壹個句子、壹篇文章之所以具有含蓄、意味深長、意味深長的表達效果,是因為這個詞、這個句子、這個文章具有特定的表達結構,足以產生意義。所以,要理解意義的形成機制,必須從意義的表達結構入手。
不知道為什麽,在這個關鍵點上,古今文學批評家似乎都失語了。偶爾都是模糊的。比如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就曾提到“現實與虛構並存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再好的虛擬環境,也必須來源於現實環境”。它不見了。壹般讀者認為意義直接來源於現實。但在閱讀中,筆者發現意義的呈現不僅可以通過現實來完成,也可以通過現實的壹次性誘導來完成。現實大多只是在虛擬環境中歸納出第壹層蘊涵,然後這壹層的蘊涵又歸納出下壹層的蘊涵,如此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直至無窮。也就是說,暗示性思維活動沒有也不可能在表層(現實)結束。在圖像的外層,暗示性思維活動仍然十分活躍。
比如杜甫《春望》中的“雖國破,山河忍,春來草木重綠”這句詩中“山河猶在”的表層意思,是指讀者可以不加思索地根據詞語的詞典意義去解讀,屬於表層,即真實情況。山川還在,暗示著虛擬世界裏沒有別的東西(轉喻思維,把“沒有”換成與“沒有”相關的“妳”——矛盾關系;同樣,還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呼瑪過陰山”,意思是龍城飛將不在,“不教呼瑪過陰山”,意思是“教呼瑪過陰山”。
其思維過程如下:①山河猶在→ ②其余不在→ ③戰亂之禍→ ④痛苦與憤怒。“而春來草木又綠”的意義表達結構與此類似:①京城草木蔥郁→ ②荒無人煙→ ③戰亂之災→ ④痛苦與憤怒。詩人的情感不是由現實世界直接誘發的。現實世界只是在想象世界中誘導和暗示了壹個中介想象層,然後中介想象層誘導和暗示了中介想象層,最後中介想象層誘導和暗示了詩人的情感。
所以“虛擬環境再好,也壹定是衍生自真實環境”並不壹定意味著所有的虛擬環境都壹定是衍生自真實環境,虛擬環境也可以衍生自虛擬環境。“山河猶在”不可能與詩人的“痛與怒”有直接關系,但詩人“痛與怒”的產生必然依賴於中介虛境的存在,這說明中介虛境是壹種獨立於人的意誌的客觀存在。現實是壹棟樓的壹樓,中介虛樓就像是壹棟樓的二樓和三樓。沒有第二層和第三層,第四層是無法想象和感知的。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冒昧地將意義的表達結構分為三種類型。
(1)循序漸進。
第壹個中介虛擬境界層由現實世界誘導,然後第二個中介虛擬境界層由第壹個中介虛擬境界層誘導,以此類推,循序漸進,直到觸及作者需要表達的意圖,這就是層級結構。
以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影”字為例,闡述了意義遞進表達的結構機制。圖表如下:
①模糊的影像→ ②“我”的眼淚濕潤了我的眼睛→ ③我感動了,“我”對不起→ ④父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最包容的。
由①暗示,由②誘導,由③引導。①是現實世界,② ③是中介虛擬世界層,④是作者需要表達的意圖。值得註意的是,第壹個結構單元只是誘導和發展了第二個結構單元,並不直接導致第三個和第四個結構單元。
層次化的表現結構往往將作者的意圖放在虛擬環境中壹個很深的距離上,從而與表現層拉開距離,以達到壹種深遠、含蓄、意味深長的審美效果。層次結構特別適合表達“每壹筆都有東西”的意思那些眾所周知的思想感情,通過層次結構的詼諧表達,會“別有壹番滋味”,化腐朽為神奇。然而,與其他類型的表達結構相比,層次表達結構在意義表達的厚度和廣度上似乎不足,這可能是其缺點。
(2)平行型。
並置是由現實所在的結構單位直接誘導的結構,隱含多義性。並置是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的“大局有法,勢分虛實”的意境結構。它只有兩個結構單元,即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作者的意圖設置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是由現實世界直接誘導的。與步步高式不同,並列式的意義必然是模糊的,這使得它在意義的表達上顯得特別豐富和厚重。本文試圖對孟郊《遊子頌》中“春暉”壹詞的意義表達結構進行分析。
《遊子頌》歌頌母愛。流傳千古,其貢獻在於結句,而“春暉”二字用在結句上最好。根據字典含義,“春暉”是春天的陽光,是第壹個結構單元。首層結構單元用語言表達如下:①春日陽光。
那麽,壹層結構單元能暗示什麽呢?
“春暉”是溫暖吉祥的,所以“春暉”可以暗示:壹份母愛是善良溫暖的;“春暉”既照好人,也照壞人。可見《春暉》可以暗示:B母愛不偏不倚,無論德行、愚行、美醜,善良是最包容的;“春暉”年年照人,卻從不回報他人。所以“春暉”可以暗示:C母愛是純潔的,無條件的;只要太陽的核能存在,“春光”就會年復壹年地照耀著人,永不停息,所以“春光”可以暗示:D母愛綿長綿長,至死不渝;“春暉”孕育萬物,所以“春暉”可以暗示:e母愛是人類的希望。如果妳願意繼續探索,妳可以品味到更多的意義。
在這首詩裏,ABCDE……...各種含義都找不到“春暉”的字面意思。都是從真實情境中直接歸納出來的,屬於虛擬情境,是二級結構單元。第二個結構單元含義豐富,在語言上表現為:2母愛是善良溫暖的;b母愛不偏不倚;母愛的純粹和無條件的奉獻;d母愛長久而持久,已經死亡;母愛是人類的希望...
“春暉”的表達結構含義如下:
①春天的陽光→②壹份母愛是親切溫暖的;b母愛不偏不倚;母愛的純粹和無條件的奉獻;d母愛長久而持久,已經死亡;母愛是人類的希望...
有意思的是,“春暉”的虛境中很多元素並不像“影”的虛境那樣做縱向遞進的動作,而是在實境(春日陽光)的統壹指引下做橫向延伸。因此,我們有理由稱這種表達結構為並列結構。
並置結構的好處是最大化了意誌表達的厚度和廣度。但是主旨只是通過壹層真實的情境才出來的,相對於遞進式的表達,顯得有些淺薄。所以平行型的優點是遞進型的缺點;平行式的缺點是遞進式的優點。並列式追求意誌表達的“豐富”,遞進式註重意誌表達的“遠”。
那麽,有沒有壹種意義表達結構使得意誌的表達既“豐富”又“遠”?
(3)復合型。
循序漸進和平行相結合是復合的。復合式兼有步進式和平行式的優點,並有效地消除了它們的缺點。也就是說,復合意義表達結構在意義表達上實現了“豐富”和“距離”的審美目標:意義豐富厚重,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請看卞的斷章。
妳在橋上看風景,
風景觀察者在樓上看著妳。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戶,
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白天,“妳”在欣賞風景,看風景的人找到妳。他們無心看風景,而把目光轉到欣賞“妳”上,“妳”就成了壹道美麗的風景,比風景更吸引人,這就表現出了“妳”形之美。夜晚,皎潔柔和的月光美化了“妳”的窗口,“妳”美化了樓上風景觀賞者的夢境——樓上風景觀賞者白天看夠了眼睛,晚上做夢也要看夠“妳”。第二節進壹步闡述了“有”的形式美。美到什麽程度,臉型,身材,詩人卻壹字不提,只提供了壹個遠闊的想象空間,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去補充和實現。第壹節的意義表達結構是:“妳”在欣賞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欣賞“妳”→“妳”是壹道風景,比風景更吸引人→“妳”很美。第二節的意思表達結構和這個差不多,就不贅述了。
樓上欣賞風景的人是為美而來的,他們已經從自然風光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但是,壹旦他們找到了更美的“妳”,白天看不夠,晚上還是會夢到“妳”,滿腦子都是“妳”。從樓上觀眾的角度來看,斷章的主題除了描繪“妳很美”之外,還應該包含“始於終”的理念(始終以實現的人生理想為新的起點,並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看風景的人”象征著永恒的奮鬥者,“妳”象征著更高層次的理想境界。
詩中“妳”在欣賞風景時是主動的看客,在樓上看風景的人看妳時“妳”變成了被動的看客。對風景來說,“妳”是主語,對樓上欣賞風景的人來說,“妳”是賓語。同理,對於明月來說,“妳”是客體,對於夢者來說,“妳”是主體。“妳”的地位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指稱的變化而變化的。參照物的變化是絕對的,“妳”的位置是相對的。這樣就生動地揭示了壹個哲學概念: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其表達結構如下:“妳”在欣賞風景,另壹個欣賞風景的人在欣賞妳→妳成為另壹個欣賞風景的人的對象→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相對論”這個概念是斷章的主題之壹。
全詩《斷章》的表現結構是:①“妳”在欣賞風景,欣賞風景的人在欣賞“妳”;月光美化了“妳”的窗口,“妳”美化了別人的夢→ ②“妳”成了壹道風景,比風景更吸引人;“妳”進入觀者的夢境→ 3a“妳”外表美麗;b始於終;c親戚。
在虛境的最深處,至少有三種意義並列,意義豐富。三意不是由表象層直接暗示,而是由壹個中介虛境層引出,再由中介虛境層誘導,所以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第三,意義生成原則
層次結構模式、並列結構模式和復合結構模式之間有壹種* * *相似性,即它們不是簡單直白的,而是持久委婉含蓄的,三折之後才揭示主題,以追求意義的優美雋永的表達。這壹切主要取決於作者對虛擬環境的苦心經營。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意義生成的原理:巧妙地構建壹個虛擬環境,把要表達的意義機智地安排到虛擬環境的深處,通過各種結構單元壹層壹層地誘導暗示,然後把意義曲折地呈現出來。
意義生成原理可以用來指導閱讀和寫作。對於閱讀來說,A暗示B,B誘導C,C導致D,即A→B→C→D,這是壹種正向閱讀。對於寫作來說,正好相反。從D中求C,從C中求B,從B中求A,即D→C→B→A,這是壹種逆向思路。具體來說,就是作者在寫作初期思考意圖的誘導者,然後再思考誘導者的誘導者,以保證意圖已經遠離字典義的思考過程。假設作者需要表達D的意思,那麽作者的第壹個思考程序壹定是尋找能觸發D的誘導物,想了想,我找到了,就是C,然後,進入第二個思考程序,想找到能暗示C的誘導物,再找到,就是B,這之後,我進入第三個思考程序,我找到了B的誘導物,我又找到了, 也就是A,此時意向D與誘導物A之間有三層距離,D離A很遠,這種想法足以使文章產生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表達效果,於是讓A浮在表面,固定在文字表面,使之成為所謂的“現實”。 這個思考過程完成後,作為讀者,站在讀者的角度,從a到b,從b到c,從c到d,我們會對逆向構思過程進行考察和檢驗,看看這裏面有沒有不能暗示的問題,有就改正,沒有就保留。在這壹步,所謂的“虛擬環境”的設計已經完成。“虛擬環境”的藍圖已經繪就,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寫“真實環境”:有可能展開浮在表面的A。
比如最常見的命題作文“我愛我家”,就可以用來構造壹個虛擬的環境,有意義地表達主題。
審題後確認“愛家”是作者必須表達的主題。那麽,有哪些觸發器可以暗示“愛家”呢?有壹類借代修辭叫以整體代部分,所以與家庭有關的部分也可以代家庭,愛與家庭有關的部分也是“愛家庭”。所以,我愛大廳裏的燕子窩,我愛家裏養的壹只斑點狗,我愛我家門前的壹棵歪脖子榕樹,甚至我愛躲在廚房裏的那只害羞的小老鼠...所有這些都可以暗示“我愛我家”。我們選擇“我愛我家門前壹棵歪脖子病的榕樹”作為暗示“我愛我家”的誘因。
什麽誘因能導致「我愛家門前壹棵歪脖子榕樹」?經過思考,我們不難得出幾個備選方案:①我願意做壹只啄木鳥;我想成為壹名園丁;我想成為壹名植物學家;我願做壹絲晨風;我想成為壹名殺蟲劑。我們選擇“我願做壹只啄木鳥”來誘導“我愛我家門前壹棵歪脖子榕樹”的暗示。
那麽,什麽會揭示“我願意做壹只啄木鳥”?回答:希望啄木鳥做夢。(轉喻思維,以結果代替原因。)
逆向構思的思維過程如下:d我愛我家→C我愛我家門前的壹棵歪脖子榕樹→B I願做啄木鳥→A我希望啄木鳥做夢。主題(d)離表層(a)足夠遠(三層),虛擬環境的設計和構建是成功的,完全符合意義生成原則。用正向解釋的方法檢驗逆向構思的過程,沒有不能歸納和暗示的缺陷。
現在可以考慮寫“現實”了。展開“我希望啄木鳥會做夢”如下:
我有壹個奇怪的想法:邀請啄木鳥到我的夢裏來。
(2)我問老師夢的原理,老師說,我天天想,晚上做夢。
(3)夢見啄木鳥的遠親:灰鵝、野鴨、山雀。
(4)我斷斷續續做了幾個夢,夢裏全是不速之客,比如野豬、野牛、斑點狗。
5]於是我研究啄木鳥,代表學校參加啄木鳥知識競賽,輕松奪冠。
【6】深夜,晚上真的做了壹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壹只啄木鳥,從家門前的歪脖子榕樹上抓蟲子,然後精疲力盡,死的很慘。
有壹次,那聲尖叫引來了室友的壹頓罵。也許是被噩夢嚇傻了,我居然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家門前的歪脖子榕樹病了。”
做“神經病!”連我最好的朋友都罵我。
這樣的思路,這樣的文風,或多或少都有壹些“藝術”的內容,比只有真實描寫,沒有虛擬設計的作文要高。文章避免了零距離表達,文字的意思與作者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吻合。如果把“雖國破,山河長存”表述為“戰禍滅國傷我國”,那就毫無意義了,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填充,讀者就什麽也嘗不到了。那些已經能寫出華麗排比句的高中生,也只有認識到這壹點,他們的寫作水平才能“上壹層樓”,否則,永遠只能華麗。
四。結論
(1)“面向整體”不應該片面、簡單地理解為重視後進生,轉化他們,讓那些天賦優秀的優秀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也應該是“面向整體”的應有之義。韓寒說沒聽過壹節語文課,值得深思。
(2)結構決定功能。有意義表達之所以是有意義表達,是由與之對應的特定意義表達結構決定的。意思是表達結構分為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外在結構就是描述真實情況的結構形式,也就是我們語文老師上課經常寫在黑板上的所謂“結構大綱”(其實只是表層的結構大綱),受限於篇幅,大家都很熟悉。內部結構是指真實環境所隱含的虛擬環境的層次及其內部關系。中國老師很少涉及。
本文重點介紹內部結構,希望能引起有才華的同仁的關註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