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只有2句,沒有全詩的。
出處
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壹出 幾言諫父--"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沖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而“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
詩句解釋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意思是指我好心好意地對待妳,妳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創作背景
《琵琶記》所敘述的有關書生發跡變泰後負心棄妻的現象,與元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元代科舉壹度中斷達七十余年,終元之世,考試制度時興時輟。使士人失去進身之階,社會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現"九儒十丐"的說法。導致譴責書生負心婚變的悲劇作品,失去了現實的針對性。地位低下的書生,反成了同情的對象。歌頌書生誌誠的作品漸漸成為戲曲的主流。
相關拓展
1,《琵琶記》是高明根據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創作的南戲,此劇敘寫講述的是東漢時期故事。書生蔡伯喈離別父母、妻子進京赴試,經年不歸,造成家庭悲劇,最終光宗耀祖的故事。全劇***四十二出。
2,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劇情寫蔡二郎應舉,考中了狀元,他貪戀功名利祿,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其妻趙貞女在饑荒之年,獨立支撐門戶,贍養公婆,竭盡孝道。公婆死後,她以羅裙包土,修築墳塋,然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可是蔡二郎不僅不肯相認,竟還放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後,蔡二郎被暴雷轟死。
3,高明(約1307年-約1371年),元代戲曲作家。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代表作為南戲《琵琶記》。詩文集有《柔克齋集》二十卷,已佚。
4,《清詩紀事》,作者錢仲聯。《清詩紀事》是大型清代詩歌紀事文獻,收錄7000多位詩人的作品,約1200萬字。該書分為明遺民卷、順治朝卷、康熙朝卷、雍正朝卷、乾隆朝卷、嘉慶朝卷、道光朝卷、鹹豐朝卷、同治朝卷、光宣朝卷,以及烈女卷、釋道卷、鬼詩夢詩卷、民歌謠諺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