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怎麽理解

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怎麽理解

頭發花白的年紀休戚與***,同進同退,這壹生的是非功過由誰來評判。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閏七月十七日,林則徐在伊犁送別老友鄧廷楨時,寫下“?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的詩句,頗為悲壯。

林則徐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此時年近花甲,鄧廷楨更是已經年近六十八歲的垂垂老者。此前兩年,二者因在兩廣查禁鴉片事宜同被革職,遣戍伊犁“效力贖罪”。嗣後,鄧廷楨被先行召回,林則徐臨別贈詩,內心自有波瀾起伏。

對於他這樣執著事工,卻無端受到誹謗,心中自然憤懣滿懷,壹句“青史憑誰定是非”之問,更在聲嘶力竭中將壹股不平之氣噴湧而出。

擴展資料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詩人。

官至壹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稱譽。林則徐壹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