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21日,74歲的 張伯駒 收到了壹份來自於文史研究館的聘書。這封聘書之所以能夠送到張伯駒的手上,還要從陳毅追悼會上的壹副挽聯說起。
時間退回到11天前,毛主席去參加陳毅的追悼會,偶然間看到了壹副挽聯,壹問才知這挽聯就是出自張伯駒之手。因著這幅挽聯, 毛主席讓周總理給張伯駒安排壹份工作 ,於是這才有了文史研究館的那份聘書。
張伯駒寫了壹幅什麽樣的挽聯呢?他為什麽會引起毛主席的註意呢?他和陳毅又是如何相識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壹起去看壹看張伯駒的故事。
張伯駒,字家騏,號叢碧,是近代鼎鼎大名的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學家。
陳毅,字仲弘,是為新中國成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十大元帥之壹。
這兩個人壹個文,壹個武,看起來八竿子都打不到壹起的人, 卻因為壹場書畫作品展覽會而結緣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事情還要追溯到1957年的那個夏天。
陳毅雖然是壹個軍功卓著的元帥,但他卻不是壹個只懂得打仗的武夫,相反,他對詩詞和書法還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工作之余,陳毅時常會自己動手寫壹些詩詞。“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春蓓蕾”,“橫越江淮七百裏,微山湖色慰征途”等詩句都是出自陳毅之手。
新中國成立之前陳毅忙著指揮戰鬥,很少有機會去欣賞名家著作,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後, 他只要有機會就會去參加各種書畫展。
1957年,壹場在北海舉辦的明清書畫作品展覽會開幕,陳毅得到消息之後便想著要去看壹看。
這場展覽會上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想要集中展覽本就不易,再加上整個展覽會的安排布置也十分雅致,於是陳毅便對這場展覽會的主辦人有了壹絲想要結識的興趣。
陳毅向友人打聽主辦人的消息,從而知道了張伯駒。又從友人口中得知,這次展覽會的不少作品其實本是張伯駒的私藏,要不是張伯駒慷慨捐贈,這次展覽會怕是也辦不起來。
聽到友人的介紹,陳毅對這個張伯駒也更多了壹分興趣,於是便給張伯駒送去了壹封請帖,邀請他到家裏壹見。
張伯駒早就知道陳毅的大名,並且在七年前就曾經想要去上海拜訪,只是可惜那次陳毅不在家。而之後他又因為種種原因離開了上海,便再也沒機會前去拜訪。萬萬沒想到七年之後竟還能收到陳毅送來的請帖,張伯駒自然是激動萬分。
張伯駒應邀來到了陳毅的住處,兩個人雖然是第壹次見面,卻沒有絲毫初見面的尷尬。 他們從詩詞聊到書法,從書法聊到名畫,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就在他們的暢談中呼嘯而過。
所謂知己,大概從來就不需要時間來培養默契,第壹眼見到時就明白,妳懂我,而我同樣懂妳。
聊完了詩詞書法,陳毅和張伯駒都還不過癮,於是陳毅拿出了圍棋,兩個人壹邊閑聊壹邊下棋,時間壹晃而逝。
這次見面之後兩個人都把對方引為了知己,但是因為工作忙碌和居住地不同的原因,他們大多還是以書信往來為主。
1958年,張伯駒遇到了事業上的難題。他知道如果他寫信給陳毅,這個難關是有可能過去的,但是他的自尊和風骨卻不允許他因為這些事向陳毅求救。然而知己本就是妳不說我也懂的朋友,雖然張伯駒沒有開口, 陳毅卻主動為他解決了問題。
陳毅私下裏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於毅夫。於毅夫是吉林省的省委書記,陳毅便想著讓於毅夫幫張伯駒在吉林找壹份合適的工作。 於毅夫 聽說過張伯駒的名號,再加上好友所托,自然是壹口就答應了陳毅的請求。
回到吉林後,於毅夫和吉林省宣傳部長宋振庭說起了這件事。聽到張伯駒的名字,宋振庭也十分激動:“這可是文化名家,妳放心,我壹定給他好好安排。”
就這樣,在陳毅、於毅夫和 宋振庭 的幫助下,張伯駒來到了吉林省博物館工作。
張伯駒和陳毅熟識是因為書畫作品,那麽於毅夫和宋振庭又為什麽對張伯駒如此敬重呢?這或許還要從張伯駒前半生的經歷說起。
張伯駒出生於1898年,他的親生父親本是張錦芳,然而在他六歲那年被過繼給了伯父張鎮芳。 張鎮芳 是清朝最後壹任直隸總督,但這個總督卻沒當多久就下了臺。
由於張鎮芳和袁世凱有些親戚關系,所以張振芳在下臺之後便投身到了袁世凱門下。
張伯駒9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寫出不錯的詩句了,因此素有“神童”的美稱。但是因為父親跟著袁世凱,所以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了軍事訓練,並在1918年的時候成為了壹名軍人。
雖然參了軍,但張伯駒的心思並不在此,他在軍中待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大部分職位卻都只是壹個名譽職。
1927年,張伯駒離開部隊到了銀行上班。當時的銀行還承接了壹部分的 文物抵押工作 ,而張伯駒也就這樣接觸到了文物行業。
張伯駒自幼就對文化十分感興趣,雖然中途參軍,但對於傳統文化及文物的興趣卻壹直保留了下來。在銀行見到了太多蒙塵的佳作,張伯駒心有不忍,便萌生了由自己來收藏文物的心思。
想要收藏文物就得先有鑒賞文物的眼力,而鍛煉眼力的壹個好去處就是古董店,於是張伯駒開始頻繁出入各種古董店。
偶然壹次機會,張伯駒在壹家古董店看到了康熙真跡 “叢碧書房” 。他花了1000大洋把這幅真跡帶回了家,這也成為了他收藏的第壹幅名品,而他“叢碧”之號也是因此而來。
有了第壹幅藏品之後,張伯駒就開始了自己收藏的半生。《平復帖》、《上陽臺帖》、《蔡襄自書詩》、《遊春圖》等等各種名家真作都被張伯駒收入了囊中。
張伯駒收藏這些作品並不只是出於欣賞的目的,更多的反而是 為了保護中國文物不落到外國人手中。
當時中國正處於動蕩之中,不少外國人便趁機盯上了中國文物。身為壹名中國人,張伯駒不願文物漂流海外,於是只能自己花大價錢買回家。
為了買這些名貴的文物,張伯駒花光了家裏幾乎所有的積蓄,連房子以及妻子的首飾都變賣了不少。有壹些黑心的商人知道了張伯駒的義舉,還會在張伯駒購買文物時特意提價,只求自己能大賺壹筆,而這也就導致了張伯駒的困境。
張伯駒也清楚有人故意提價,但他卻沒辦法阻攔,人家壹句“妳不願意買我就賣給別人”就讓張伯駒啞口無言了。他不知道如果自己不買,這些文物會不會就要背井離鄉,壹生漂流海外了,他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只能壹次次掏空自己的家底購買高價的文物。
張伯駒收藏的都是名家作品,又在詩詞、書畫等領域小有成就,因此在文化界十分有名氣。而除了涉足文物等領域之外,張伯駒還結識了梅蘭芳等人,壹起組建了“國劇學會”,並在1937年演了壹出《失空斬》,名震京城。
張伯駒確實有著豐厚的家底,他手中的藏品隨便拿出壹件都價值千金, 但他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肯變賣壹件文物。
1937年之後,戰爭愈演愈烈,張伯駒為了躲避戰亂只能背井離鄉。為了保護他收藏的那些文物,張伯駒壹路吃了不少苦頭,但他的藏品卻每壹件都完好無損。
越是在艱難的時刻越能看出壹個人的風骨,同樣身處戰爭年代,同樣面對生活的詰難,有的人選擇背棄國家出賣良心,有的人選擇哄擡物價以換來大富大貴,但也永遠有人選擇披掛上陣保家衛國,永遠有人選擇以壹己之力為國家留下壹點文化的根。 張伯駒能夠得到於毅夫等人的尊重正是因為他們都是後兩種人。
張伯駒為保護文物而做出的貢獻足以值得所有人的尊敬,但說起他的傳奇經歷卻還不止這些。
1941年,張伯駒被人綁架,歷時近八個月才得以獲救。
這件事說起來不過是壹句話,但在被人綁架的那八個月裏,沒有人知道張伯駒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麽。
綁匪留信給張伯駒的妻子潘素 :“二百兩黃金或《平復帖》,換張伯駒壹命。”
《平復帖》是晉代書法大家陸機創作的壹副草隸書法作品,因其年代久遠,藝術價值極高,稱它為鎮國之寶都壹點不為過。
作為張伯駒的妻子,潘素深知丈夫不會同意用《平復帖》換自己壹命,因此只能努力籌錢。但是張伯駒的錢都用來買收藏品了,根本就湊不出來二百兩黃金。潘素無奈之下只能向張伯駒的朋友求助。
雖然有朋友的幫忙,但二百兩黃金畢竟不是小數目,他們還是湊了好幾個月才勉強湊齊。贖金湊齊了,張伯駒也終於被綁匪放了出來。
其實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綁匪的第壹目標並不是黃金,而是《平復帖》以及張伯駒手中的其他文物 。張伯駒本人也明白,只要把文物交出去,他就能平安度日,但他的良心卻無論如何也不肯讓他這麽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及人民在***產黨的領導下壹天好過壹天,張伯駒也終於看到了他手中那些文物的最終歸屬地。
1956年,張伯駒無償把自己手中珍藏的八件國寶級文物交給了國家,其中就包括了 《平復帖》 以及展子虔的《遊春圖》,而他最後只拿走了壹張薄薄的獎狀。
1957年,張伯駒結識了陳毅。1961年,張伯駒到了吉林省博物館工作。
從1962年到1972年,張伯駒渡過了人生中較為艱難的十年。陳毅有心再出手幫張伯駒壹把,但當時他自己尚且自顧不暇,再加上病痛纏身,他也只能是有心無力。
1971年1月,陳毅被診斷出了腸癌。1972年1月6日,陳毅因病逝世。
在陳毅離世之後,陳毅的妻子張茜把這個消息告知了張伯駒。已經74歲的老人在得到消息後失聲痛哭。
十年的苦難生活沒有讓他流過壹點眼淚,但知己的離世卻讓他嚎啕痛哭。
懷著滿腔的悲痛,張伯駒為陳毅寫下了壹副挽聯:
張伯駒雖然1957年才認識了陳毅,但他對陳毅的了解卻不比陳毅的那些戰友們差。壹副挽聯,道盡了陳毅壹生的波瀾壯闊,說完了陳毅壹生的鐵骨柔情。
在陳毅的追悼會上,毛主席壹字壹字讀完了張伯駒的這副挽聯,心中感慨頗多,曾經和陳毅並肩作戰的日子在眼前壹壹劃過。
毛主席想要見壹見張伯駒,但此時的張伯駒在北京窮困潦倒, 沒有工作、沒有戶口,最難的時候只能變賣家產勉強度日 。這樣的張伯駒自然是沒辦法參加陳毅的追悼會的。
張茜聽到毛主席問起了張伯駒,便在壹旁開口說起了張伯駒的故事和他的現狀。張茜沒有開口請毛主席幫忙,但毛主席懂她沒說出口的求情。
毛主席轉頭告訴周總理 :“他對國家有功,晚年也該得到照顧,妳看看幫他找壹個合適的工作吧。” 周總理點頭應下了這件事。
陳毅生前壹直掛念的就是張伯駒的晚年生活,如今毛主席開口,周總理也點頭答應了,張伯駒顛沛流離的生活也終於能結束了。如果陳毅知道了這件事,想必也能離開得更從容壹些吧。
1972年1月21日,張伯駒接到了 中央文史研究館 的聘書。1982年2月26日,張伯駒體面地走完了自己的壹生。
張伯駒用壹生的時間詮釋了文人的風骨,他把中國文人在國難面前的骨氣和堅毅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或許也就是這份骨氣和堅毅才讓他和陳毅這個從炮火中走出來的元帥成為了知己。
毛主席是戰士,也是文人,因此他能懂張伯駒的風骨。他在陳毅的追悼會上囑咐周總理給張伯駒找壹份工作,這是對張伯駒的敬重,也是對中國文人風骨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