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京師百官上日,唯翰林學士敕設用樂,他雖宰相,亦無此禮。優伶並開封府點集。陳和叔除學士,時和叔知開封府,遂不用女優。學士院敕設不用女優,自和叔始。
禮部貢院試進士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設位供張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至試學究,則悉徹帳幕氈席之類,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氈幕及供應人私傳所試經義。蓋嘗有敗者,故事為之防。歐文忠有詩:“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以為禮數重輕如此,其實自有謂也。
白話譯文:
京師百官上任之日,只有翰林學士奉旨設宴可以用樂舞,其他官員,即使是宰相,也沒有這種禮儀。宴會所用的樂工和歌舞藝人,都由開封府指定招集。陳和叔復為翰林學士,當時他權知開封府事,遂不用歌舞女藝人。學士院奉旨設宴不用女藝人,自和叔開始。
禮部貢院考試進士之日,在階前設置香案,主持貢舉的官員與參加考試的舉人對拜,這也是唐朝舊制。舉人所坐的考位,壹應物品的供給陳設甚為排場,有關部門還給準備茶水和飲料。
至於學究科的考試,則帳幕氈席之類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沒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
這並不是要故意與考生為難,而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氈幕和送水的人私下傳遞所考的經義。因為以往曾有這樣做而敗露的,所以現在要事事為之防備。歐陽文忠曾有詩說:“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以為對待二者禮數上的輕重如此懸殊,其實這中間自有原因。
賞析: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收錄了沈括壹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各卷依次為“故事(壹、二)、辯證(壹、二)、樂律(壹、二)、象數(壹、二)、人事(壹、二)、官政(壹、二)、機智、藝文(壹、二、三)、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壹、二、三)、藥議”。
《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壹門。《續筆談》壹卷,不分門。全書***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
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從內容上說,《夢溪筆談》以多於三分之壹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
“辯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後人了解從北宋就產生並沿襲下來的壹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
此外,北宋其他壹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樸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該書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壹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壹***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誌,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裏修築壹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蔔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在創作上,作者自謂“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
即是說,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毀譽,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沒有也不願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創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
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
1082年(元豐五年),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陜西米脂),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舉平生所見,撰《夢溪筆談》。